新興實體企業需關注“數字平衡”
原創 作者:李婷 石丹 /
發布時間:2022-03-03/
瀏覽次數:0次

隨著數字技術變革的不斷涌入,中國各行業、企業需要在管理上同步進行創新和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數字化并非是數字技術本身,企業應用數字化技術也并不能保證百分之百地變革成功。當數字經濟轟轟烈烈地闖入時代的洪流,企業的商業模式、商業環境、商業管理等都面臨著改變與挑戰。
那么,數字經濟下,未來的企業需具備哪些特質?數字技術該如何落地產業?其間的“數字平衡”又該如何把控?如何體現企業價值,并建構長期主義發展策略?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宋華對此進行了分析。
樣貌:數字經濟下的價值企業
宋華在接受《商學院》記者采訪時表示,數字化是應對當下環境中的根本性變革,如若大環境沒有發生根本性變革,那么企業所謂的轉型和數字經濟本身的作用并不存在。
因而,未來的企業發展一定是以價值為引領,形成新的合作模式、運營模式,同時也需要從這個角度思考未來企業對產業的影響。
宋華提出,可以從三個維度來解析數字經濟本身能帶來怎樣的價值:第一,是實現萬物互聯,這是數字經濟對企業結構的影響。
企業是一個個的業務、信息孤島,要利用數字來無縫銜接每一個產業的環節,讓企業運營的每個過程和活動都能通過數字技術實現組織與業務、組織與經營的產品之間的萬物互聯。
目前中國商業現狀下存在一個現象,即企業在原有經營過程中,由于領域和經營環節不同而產生了大量的信息不對稱,這必然會導致成本上升,加上道德風險和機會主義,使得其間存在大量的高成本和低效率。
此外,近年來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強調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發展、產業的安全問題,而產業的安全問題大部分來自企業本身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風險。只有實現萬物互聯,才能消滅企業在不同的業務活動之間及產業不同環節間存在的低效率,以及改善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風險。
第二,是把異質化主體形成一個共生生態,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生態導向性。異質化的主體即原來獨立的法人、企業或某個組織,通過數字技術產生了共生協同的產業體系。如果企業之間相互關聯、互動、協同,就能夠讓異質化的主體通過數字化技術產生競爭力和績效,形成一個共生發展的組織體系,這其中也包括和社會的協同發展。
第三,是通過數字技術,讓組織與組織之間、產業與產業之間從低整合走向高整合,即形成新的競合關系,讓原本企業間簡單的交易關系和博弈關系,通過數字技術創造新的業務和服務,以支撐企業從原來的博弈關系走向競合關系。值得注意的是,合作并不排斥競爭,因為有效有序的競爭才能刺激經濟的發展。
變化:數字技術應用產業
當數字技術應用于產業,首先考慮的必定是如何使技術實實在在地落地。
宋華指出,當數字技術和產業結合,期間過程體現三個維度,在經濟學和管理學中可稱為“三重底線原則”。而一個好的企業和組織發展狀態一定是同時體現這三個維度:經濟、社會、環境。
換言之,是企業既實現經濟發展,也能支持社會的持續發展,還能對環境的有序化發展做出貢獻。中國很多企業都在試圖朝這個方向演進。宋華舉例,如國家電網在發展過程中,一方面要執行“雙碳”戰略,另一方面又不能因為要求低碳而損害民眾共同的利益。這使得企業要基于對供應商的認證和管理基礎上,提出低碳的認證標準,這個標準要與供應鏈金融激勵、利益分享掛鉤,如此促進企業在實現低碳的同時也能獲得大量的訂單,使資金快速回籠。
宋華提到,除了國家電網,大量的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走上“三重底線”的路子。“這是今天數字經濟和實體企業在結合過程中推動中國經濟產業和企業發展,甚至社會發展的共同點。”
不可忽略的是,在數字技術發展推行過程中,其落腳點是經濟,則必定帶來經濟運行方式、商業運作方式的改變。
“但不能忘記數字技術本身不可能改變生產關系,只可能是一種生產力的表現。而技術應用到企業則具體改變了三個方面。”宋華說道。
宋華解釋,第一是企業的組織方式改變。企業間的博弈關系通過數字技術讓溝通更加便捷、更有效率,導致社會性交易成本下降,從而走向協同關系,組織方式進而發展成高層次的競合關系。第二是企業流程發生改變,即企業運作方式、技術研發方式等,如通過數字技術能做到遠距離地協同創新或生產運作。第三是企業管理要素發生改變。
挑戰:新興實體企業的“數字平衡”
數字經濟帶給企業變化的同時,也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宋華指出,數字技術給實體企業帶來了廣泛的帶動性,帶動了上下游、相互關聯企業的產業鏈。如小米提出做制造業,通過數字化能力和運營經驗以賦能更多的產業生態。
這是產業未來發展可行的一條道路,而很多制造業也在利用數字技術去構建自身的智能化生產體系和智能化生態,但同時也提出了挑戰,沒有數字生態和商業生態的融合就不可能形成新型實體企業。
宋華認為,如今中國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新型實體企業,所有的企業都在探索的路上。而新型實體企業一定是基于軟硬件相結合,由大量數據形成管理決策的企業。這種企業往往帶有合作性和帶動性,并非只為了企業本身,而會帶動多個甚至整個行業的協同發展。其中,必然創造了新價值以達成這些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數字化不意味著百分百的成功,在看到成功變革的同時也要看到數字化轉型的另一個側面——數字化失敗。
宋華指出,哈佛大學的學者曾談到企業數字化為什么會失???第一是數字化不能抗拒商業的大趨勢問題;第二是數字化實際上會引發企業每個部門的文化性變革,數字技術的拿來主義并沒有意義。因而,數字化轉型一定是企業先改變自身。
然而,數字化成功與否也引發了數字經濟對企業的挑戰。宋華言明,挑戰很多但并沒有答案,都處于探索階段。新的生產要素和傳統企業運營要素如何結合?結合到什么程度?什么樣的狀態下能結合,又能解決企業什么問題?
可以肯定的是,數字技術對中國產業、對實體經濟企業的影響一定是通過三個可信來實現:第一是可信交易鏈,即如何真正讓組織與組織間的交易變得真實、透明、可追溯;第二是可信資產鏈,即企業的資產狀態及其變化的狀態如何保證可信度,這對實體經濟企業重要且意義非常;第三是可信行為,即當交易/資產/業務發生時,如何能保證所有行為可信。因何而來,因何而去。
此外,宋華還提到數字治理的挑戰,當數字公開透明作為一種資產,其與數據之間的隱私平衡該如何實現?第一,數字經濟要透明公開才能將優勢全面發揮;第二,不可否認每一個企業都有數字隱私;第三,是否會產生新的數字壟斷的挑戰,而期間的創新與監管的平衡也值得企業思考。
除《商學院》雜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商學院》雜志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歡迎關注平臺微信公眾號

點贊 30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