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里自有“逍遙游”
原創 作者:王敬雅 /
發布時間:2021-12-07/
瀏覽次數:0次

再不了解元宇宙,你就落伍了。這個誕生于1992年科幻小說《雪崩》中的詞,現在正吸引著全球無數風險投資者的青睞。
看到“元宇宙(Metaverse)”這個中文翻譯的時候,著實嚇人一跳?!墩f文解字》中解釋:“元,始也”,元的甲骨文,也是下面畫了一個人,上面用一橫標識出人的頭,也就是起首、開始的意思。
把“Meta”翻譯為“元”非常有趣,指的是數據、算法等領域內起始或是超出的狀態。但宇宙本身就是無限的空間與時間,再加上一個“元”字,就有點兒宇宙起點的意思了。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么說來,“metaverse”可以約等于“無名”。
元宇宙這個概念雖然尚無準確定義,但我們會發現它整體的聯系狀態,或者說每個點的交互狀態,確實是以個體為中心的起始狀態。這種狀態現在被我們認為是“賽博朋克”的產物,用以彌合渺小的人類和高度發達的科技之間的裂痕。其實,這種“物與我”裂痕的首次出現和嘗試性修復并不是現代化之后才發生的,而是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
以有涯隨無涯——上古的朋克
莊子的《養生主》一文中前兩句就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生命是有限度的,而學問知識是無窮盡的,拿有限度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盡的知識,多危險呀!戰國時期的莊生,還沒見識過現代科技力量的強大,僅僅是面對著當時的“文、史、哲”就發出了如此的感慨。
這還是在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時候。今天,知識、技術的焦慮幾乎席卷了每一個人,這種人類對于高度發達的科技文明的焦慮被抽象成為Cyberpunk,也就是近幾年火起來的所謂“賽博朋克”。其中Cyber,來自美國數學家維納所著的《控制論》(Cybernetics),直接意思是“控制”,后來又衍生出數字、網絡之意;而Punk(朋克)我們比較熟悉,作為搖滾樂的分支,“朋克精神”就是反叛。
控制與反控制,將人類的思維又牽扯到了那個遠古的焦慮上:面對著浩瀚而不可掌控的物質世界,面對著人腦不能覆蓋的知識本身,人類有沒有可能被奴役?有沒有可能在互相廝殺的一片狼藉之后,拎起大木棒躲回洞穴里面去鉆木取火?
逍遙游——脫離了束縛的個體
面對這個場景,我們的祖先在最先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就焦慮極了。而他們在反物質控制的同時想出了一個新辦法,也就是為后人反復稱道的“逍遙”。我們幼時學過的課文中,“逍遙理論的鼻祖”莊子告訴我們,想要完全擺脫人對物質的依賴,達到真正的“逍遙”,就得“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也就是人如果能夠遵循自然的本性,把握宇宙萬物的規律變化,就能遨游于無窮無盡的境域,這個感覺跟今天的“元宇宙”有點兒相似。只不過今天我們御的不是“六氣之辨”,而是5G之便了。
跳出通常關于大小、久暫的思維模式來看待一切事物,這是“逍遙游”的思想,莊子管這種思維模式叫“齊物論”,也叫“去中心化”?;疽馑季褪且磺惺挛锒际驱R平而無差別的,正如“元宇宙”中每個端點一樣。所以在這個網絡中,我們可以脫離托拉斯的控制,不再為事物的彼此差別而苦惱。
古代人沒有技術,他們想要“逍遙”,想要“齊物”,就只能平地起高樓,像魏晉名士一樣,靠藥物的副作用和酒精的麻痹,把思想先脫離出軀體,飛升到一個平定交互的界面當中。但是有時候“靈魂”走太遠就回不來了,這對于現代人來說風險很大,所以還是要另想辦法。
無待——世界與我
古代人早就發現“人是脫離不了物質的”,而物質就會涉及到占有和分配,人也就有了弱點。畢竟再歡脫的大腦餓了總要吃飯,就像科幻小說《雪崩》中描寫的,食品永遠是人最基礎、最難以脫離的物質需求。既然人是依賴物質而生的,唯心主義盲目舍棄物質的觀點就很難達到真正的“逍遙”。
無論是大鵬、小鳥,還是宋榮子、列子,他們的“游”都不是“逍遙游”,因為他們的“游”都是“有待”的。就算是 “御風而行”的列子,不必像常人一樣行走,但仍然“有所待”于風,不能擺脫對其他事物的依賴,這就是未達徹底的自由,也就是說,壽命、視野、生活的區域、思想的深度都限制了他們行動的范圍。雖然這種限制有大有小,就猶如遛狗的繩子一樣,有些人繩子長些,有些人繩子短些,但無論如何,人都掙脫不了這根繩子從而得到徹底的自由。
東晉時候的支遁想了一個辦法,說我們不能“無物”,那就做到“無物于物”,通俗地說,我們既然不能做到不依靠物質生存,那么就去找一種超脫在物質之外的境界吧,也就是后來王羲之所謂的“因寄所托,放浪形骸”。古代人的這種“放浪”更多的還是精神上的追求,而且這種追求往往因為“身體是誠實的”不得不中途作罷。大多數普通人還是無法擺脫物質的羈絆,最后還是“終日奔忙只為饑,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又嫌房屋低”,于是一生就這樣忙忙碌碌地過完了。
“元宇宙時代”與“逍遙”的來臨
人和人、人和物之間的關系,是人類很多問題的思維基礎,從古代到今天,我們一直在探索一種能讓自我最大限度實現自由的方式。在物質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和未來,我們是不是能實現這種超越,讓渺小的個體擺脫生理和心理上的束縛,達到“元宇宙的逍遙游”呢?
此刻,處在人類文明中的我們好像真的有機會超越所有物質的羈絆,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聯系,去實現知識和經驗的超越邊界的共享了。不需要風、不需要水、不需要時間和空間的阻隔,現代技術已經最大程度上削減了這些交流的物質成本,我們最終要面臨的只剩下一個問題:“人類本身的思維極限到底在哪里?”如果我們是有極限的,那么面對無限的挑戰,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除《商學院》雜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商學院》雜志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歡迎關注平臺微信公眾號

點贊 30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