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制是一種更高級的藝術
原創 作者:孫立軍 /
發布時間:2021-07-06/
瀏覽次數:0次

畫中老者,滿臉紅暈,醉意正濃,好酒之樂,溢于畫外。一位醉醺醺的老人在單手倒立,一只腳平端著紅酒玻璃杯,另一只腳平端著啤酒瓶子,這何不是一件雅俗共賞的趣談。
看似醉醺醺的老人,不但在生活中找到“樂子”,還卻將“樂子”變成絕活。雖說道理固然簡單,但是未必人人都能拎得清楚。
如何克制
在網絡發達的當下,人們的生活趣味有了更多更豐富的選擇性,但人們又不免在眾多選擇中迷失了方向。玩游戲、刷視頻、追劇,沉醉在當前的舒適圈中無法自拔。但也有另一部分人被“內卷”裹挾,克制所有玩的興致,認為只有不停“充電”,才能在競爭中找到立足之地,獲得自己想要的未來。于是無可奈何,匆匆走過當下。
克制是一門高級藝術,但并不是一味地封閉自己的喜好欲望??酥撇坏扔诓荒茏呱?。美好事物的滋養,突如其來的靈感,都是在放松、走神中光顧。不過,繁冗的欲望也會讓人陷入泥潭,一味享樂,不求克制,又如何能逃離舒適圈?正如蜀漢皇帝劉禪,被拘禁后道一句“此間樂,尚不思蜀”,沉醉在浮華的糜爛生活中,最終亡國,成為千古笑柄。
當我們感慨別人的升遷漲薪之時更多的要看到別人在背后付出的努力??酥撇坏扔跊]有追求,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正向的??酥剖菫榱俗屇阕叱鲎晕沂孢m圈,給自己的世界觀提供一個具有可行性的方法論。
王陽明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要克己,也需要先有“為己之心”。何為為己?就是認識自我,回歸本心。
可見,需要克制的是,對功名的熾盛追求,對俗事的隨波逐流,對自我的消極否定,對他人的惡意揣度。
成大事者必先“克己”,人生之所以艱難,是因為有過多的欲望。欲望是痛苦的來源,是無窮盡的。第一個欲望得到滿足之后就會期待第二個欲望的滿足,從此沉淪欲望之海,永遠不能自拔。只有堅守“克己”之心,知足者常樂,才能過好自己的快樂時光。
從“內卷”中破圈而出
時下我們聽到了很多如是新聞“某211院校畢業生回家養豬”“某知名院校應屆生返鄉種田”等,深感社會的包容性將讓每個人都可能自主選擇自己的活法。
但是,更多人在遇到發展瓶頸后,則選擇停止不前,很難轉化成另一種模式,從而把自我鎖死在低水平上,周而復始地循環。改變思路,才能破圈。
當賽道不一樣的時候,競爭思路就會不一樣。
不囿于一片池塘,將人生之路越走越寬,尋找適合自己的價值坐標,減少趨同的內耗。當所有人都擠破頭去北上廣時,或許回鄉創業,另辟蹊徑也不失為一種智慧。
春節閑時看到了這樣一個視頻,一名常住中國的日本導演用他的鏡頭向世界展示疫情之下真實的中國。他看到因為疫情原因實體店受到強烈沖擊的中國企業選擇了用更為火爆的網絡直播的銷售模式,而且網絡直播的銷售能力甚至超出實體店購物。
多條腿走路,是避免“內卷”的一條陽關道。陽關道雖有,但需要付出身體力行的努力。這時又需要克制的力量。
修身是為人處世的第一步,而修身的第一步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行至獨木橋,如心猿意馬、三心二意必定墜于崖底。勇于克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遠離世俗紛擾,一心一意扎實修煉內功,這樣才能有條不紊地處理各種繁雜問題,在凡世“破繭化蝶”。
甜蜜的誘惑
老者單腿矗立,另一只腳盤膝懸空與手肘共鉗住一枚碩大的啤酒瓶,兩滴散出來的紅酒將老者微醺的狀態描述出來。
誠然,紛雜生活中充滿著各種“糖衣炮彈”,避免“內卷”重要的一點在于你是否能頂住這些“甜蜜的誘惑”。
喬治·莫蘭迪是意大利著名的版畫家、油畫家。他一生未娶妻,唯一的摯愛便是藝術,藝術是他的親人,也是他的妻子。他孤寂一生,幾乎沒有離開過他的家鄉,過著簡樸的生活,淡泊名利。
看莫蘭迪的畫,會讓人全身心安靜下來。畫面中,力量相互制約、相互抵消達到視覺的完美平衡,是莫蘭迪隨意組合瓶瓶罐罐后所追求的藝術方向。莫蘭迪的繪畫幾乎從來不用鮮亮的顏色,只是用些看似灰暗的中間色調來表現物象,毫不張揚,靜靜地釋放著最樸實的震撼力和直達內心的優雅。
看莫蘭迪,除了藝術的追求,大概的原因是我們的生活太過喧鬧了,每個人都應該反省自己,向自己的內心尋求力量,莫蘭迪的畫作正好可以點亮人心的光亮。
無論你懷著如何激動、復雜、喧鬧的心情,在他的畫前耐心地站立二十分鐘,平靜、淡泊、清雅便向你迎面而來。
“智者向內尋求力量”,固守本心,不受外物所侵擾,才能達到一種與世無爭,只和自己對話的神境。
克制自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我們首先要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并能夠在此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減少內心的貪欲,抵御外界的誘惑。
克制看起來好像是控制自己,限制自己,但是其實是在給自己創造更多的可能與自由。很認可一句話“自律使我自由”,理性的克制對一個追求成功的人來說,不是束縛的鎖鏈,而是強韌的護身甲,雖然披掛上它不免有些累贅,但是它能讓你免遭意外的傷害。
學會克制自己,讓內心感到安穩,讓生命充滿陽光。
除《商學院》雜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商學院》雜志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歡迎關注平臺微信公眾號

點贊 30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