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3·15”,誰讓消費“不安心”
原創 作者:李婷 王倩 胡嘉琦 /
發布時間:2022-04-06/
瀏覽次數:0次

觸目驚心!
2022年3月15日,一年一度的央視“3·15”晚會如期而至,先后曝光了直播帶貨、網絡水軍、免費WIFI、坑小學生的“抽獎”、“土坑酸菜”、廉價木薯、軟件下載“捆綁”、騷擾電話以及超速電動自行車黑產等問題。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義增長9.1%,兩年平均名義增長6.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消費是拉動GDP增長的重要引擎,隨著消費結構逐漸升級,多樣化、個性化、品質化的消費趨勢愈發明顯,消費市場提質擴容速度顯著加快。在日益活躍的消費市場背后,蘊藏著巨大的消費高質量發展潛力。但是央視“3·15”晚會曝光的這些觸目驚心的案例,都是發生在消費者身邊的事,讓消費者消費不安,是影響消費信心最大的“絆腳石”。
見證一:誰讓“土坑酸菜”上餐桌
央視“3·15”晚會曝光了湖南插旗菜業、雅園醬菜、壇壇俏食品、錦瑞食品等企業,從農戶的“土坑”里收購大量酸菜,并銷售給國內知名食品企業,其中統一、康師傅等行業巨頭企業赫然在列。
原本號稱“老壇工藝,足時發酵”的老壇酸菜因其質量存嚴重“雙標”而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對此,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雙標”的根本原因在于企業違法成本太低。“與違法違規獲得巨額市場暴利相比,被查處之后所面臨的處罰只是九牛一毛,根本無法起到有效震懾作用。此外,老壇酸菜口味在方便面口味中可能要占兩成以上,是方便面主要品類之一。問題酸菜的曝光或許會對這一品類方便面的短期銷售造成較大的影響。”
國內方便食品巨頭康師傅和統一被曝出分別和“3·15”晚會點名的酸菜供應商——湖南插旗菜業、錦瑞食品存在合作關系。
對此康師傅連發兩次公開聲明稱,在被央視點名的酸菜供應商中,僅湖南插旗菜業有限公司是公司的酸菜供應商之一,目前“已經立即中止其供應商資格,取消一切合作,并啟動對相關產品的下架回收,積極配合監管部門的調查和檢測。”康師傅方面表示,對此深表歉意,并將持續加強供應商管理。
統一也連發兩次聲明表示,最近五年內湖南插旗公司已不再是公司酸菜包原料的供應商;目前已停止了湖南錦瑞公司的供應商資格。但統一的第二次聲明卻刪除了錦瑞公司的相關事宜。此外,《商學院》記者通過查閱發現,在天貓、淘寶、京東等各大電商平臺上,康師傅下架了所有老壇酸菜的相關產品,但統一的老壇酸菜相關食品依舊可以從電商平臺上買到。
針對“3·15”晚會曝光的老壇酸菜質量問題,企業在供應商管控、采購標準環節和流程方面、以及食品類企業的未來發展等問題,記者發送采訪函致康師傅集團和統一企業官方郵箱及相關聯系人。截至發稿前,康師傅方面向記者表示,相關回應即為官方聲明;統一企業方面則未收到回復。
不可否認,“3·15”晚會曝光了老壇酸菜部分代工廠和加盟商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但若聚焦到與這些供應商合作的具體企業上,背后暴露的無疑是企業對供應商管控和公司采購管理方面的漏洞。
在戰略定位專家、九德定位咨詢公司創始人徐雄俊看來,“對于康師傅、統一等成熟企業,同時也是行業領導者,出現這種問題,表明這些企業在供應商管控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和疏忽,其本身的管理體制也會因此被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此外,面對老壇酸菜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消費者完全會質疑企業的其他產品是否也存在問題。對于企業和消費者,甚至是行業,不利影響都是巨大的。”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曝光的事件屬于這些知名品牌的供應商。為了壓縮運營成本,也體現了品牌企業放松了對全程品質的監管。結果說明在原材料成本不斷上漲、收益空間不斷壓縮的經濟周期下,部分企業可能會將自己的利益擺在產業利益之上,導致品牌對品質保障管理能力減弱,而這恰恰是供應鏈最容易出問題的環節,雖然只涉及一個品類卻可能造成企業全品牌的形象受損。同時,這種對消費者心理影響將是長期的。”
沈萌認為,品牌企業應吸取教訓,食品產業鏈很長,要做到全程百分之百無問題意味著運營成本的無限提高,所以企業要在成本和品質率等多個因素之間尋求平衡。重要的是,企業要延伸對供應商的管理鏈條,從源頭上保障原材料的品質,同時不斷堅持高品質體驗,才可能取得消費者的諒解,恢復對品牌的好感和信任。
朱丹蓬指出,盡管酸菜行業此次爆雷短期內會遭受較大打擊,對這個品類是傷害,但整個供應鏈應該會被重構,從長治久安的角度來說,隨著整改的推進,消費者對于這個品類會更加放心。未來,在政策端、產業端、消費端的共同努力下,預計市場會步入健康有序的良性發展。
見證二:直播套路深幾許
2022年央視“3·15”晚會中,直播亂象成為首個被曝光的行業。女主播背后的男運營通過各種手段,前后臺互相合作,將粉絲的錢騙入他們的口袋。
這種前臺后臺合作型的直播有劇本、有運營。在“翡翠直播的越境交易”中,主播和粉絲上演了一場“你我本無緣,賣貨全靠我來演”的戲碼。在這出戲碼中,“出血砍價”“雙簧式砍價”“原產地式砍價”,甚至“綁架式砍價”,等等,都存在偽造直播地址、發貨商品與消費者所拍商品不一致等情況。
無論是給主播刷禮物,還是直播帶貨,這種劇本式運營的目的都是為了掏空粉絲們的“錢包”。
浙江曉德律師事務所主任陳文明告訴記者,女主播與男運營合伙欺騙粉絲的行為,在法律上應當認定為“民事欺詐行為”。
“按正常來講,粉絲作為打賞人,其打賞的動作針對的應該是女主播本人,但是由于男運營的行為,性質發生了轉變,因而對消費者來說實際上就是被欺詐,消費者成為被欺詐對象。”
在欺詐行為之下發生的打賞,消費者能否維權?“作為消費者來說,打賞實際上是在被他們合力欺詐下做出的?;谄墼p進行的打賞行為,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規定,屬于可撤銷的行為。粉絲可以按照法律規定,申請法院對其所打賞金額進行撤銷。”陳文明介紹。
那么這種行為是否涉及犯罪?陳文明強調,如果這種欺詐行為較為惡劣,有可能認定為刑法意義上的詐騙,涉嫌構成詐騙罪。在陳文明看來,民事欺詐和刑事詐騙之間存在一定界限。
直播運營亂象成為央視第一個曝光的對象,“我一點都不意外,”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所執行所長崔麗麗認為,“網絡直播在為大眾帶來樂趣的同時,也引發了不少消費糾紛。在內容類直播方面,涉及的問題可能包括內容不合規,涉嫌誘導打賞、誘導消費等。在直播電商領域,‘所見非所得’的消費欺詐,或者虛假宣傳、商品質量和售后問題等亂象頻出。”
無論是美女主播背后的男運營,還是表演式直播,都屬于劇本式運營。一位直播行業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直播帶貨分為直接的購物直播與內容式的帶貨直播。其區別在于,用戶去購物直播間有明確的購物意向,所以大部分直播比較‘平’,只注重具體介紹產品。而內容直播則注重娛樂屬性,用戶在刷視頻過程中看到比較有趣的直播間才產生購物沖動,所以多數情況下需要主播去營造氛圍刺激消費者,引導本來沒有購物需求的用戶基于這種氛圍而產生消費。所謂的興趣電商,大概是基于這樣的情況發生的。”
對于這種亂象,該業內人士稱,內容刺激式直播帶貨以前很盛行,但是現在消費者越來越趨向于信任類似郝邵文直播間這種溫和的直播模式,大部分直播品類都是標品。其實價格競爭很激烈,像非標品玉石、茶葉這些還是需要消費者去甄別。
崔麗麗認為,“自2019年開始到現在近三年的時間,直播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對促進消費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整個行業的‘井噴式’發展,使得行業魚龍混雜,服務水平參差不齊。”
虛構內容的直播長期持續會給整個行業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產生的消費糾紛使社會公眾對直播失去信任,對平臺監管產生質疑,繼而影響平臺信任,對產業的正常發展造成重大影響;二是消費糾紛數量的上升會增加屬地市場監管機構的行政成本,浪費人力物力。
“叫停這種直播,從短期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直播活動的活躍度,但是從長期來看,絕對是肅清行業發展的‘老鼠屎’,還給直播行業一個更透明、清朗的發展環境,助力行業真正走上規范化、高質量的發展道路。”崔麗麗如是說。
見證三:起底電動自行車“灰產”鏈條
在城市道路上,總能看到疾馳的電動自行車,有送外賣的小哥,也有送孩子的家長,還有往返家庭和公司的上班族,仿佛歲月靜好的一幕幕。
但電動自行車品牌小牛、新日、綠源、哈啰、歐派、臺鈴、小刀、綠能等多家電動自行車經銷商與生產廠商企業存在生產、銷售不合規等問題。
對于電動自行車的超速問題,一名購買小牛電動自行車的消費者向記者證實,“國家規定的電動自行車時速是25公里,但是自己購買的小牛電動車在購買時工作人員就幫忙解鎖了,解鎖后的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30公里至40公里。”
對于電動自行車超速的問題,記者分別向小牛、新日、綠源、哈啰、歐派、臺鈴、小刀、綠能等多家電動自行車企業發出采訪提綱。
綠源方面向記者表示,“綠源出廠的電動車都是合規的,嚴禁經銷商進行調試,只不過有個別經銷商有‘灰色’產業鏈,我們查到江蘇某二級分銷商有解鎖器,在核實中發現有分銷商在淘寶上自行購買解碼器的情況。”哈啰、綠能表示不接受采訪,其他企業暫無回復。
加強對電動自行車的監管,通過技術手段強化對電動自行車的監控,從源頭深查電動自行車違規企業的制造商、經銷商,對電動自行車調速的企業發出警示。汽車行業知名評論員鐘師認為,此前針對電動自行車制定的法規更多的是強調傷害到行人應該承受懲罰,建議行業規則要從生產和經銷環節全部配套。
“這一次曝光出來的是整個行業都存在解碼限速的問題。”招銀國際研究部經理白毅陽對記者說,“應該通過技術和監管兩方面去規范,比如加裝OTA數據器、加強執法力度等方式來解決。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比如外賣、同城快遞等行業中,企業通過不合理的算法強行壓縮配送時間,進而衍生出超速違法的行為,危害相關人員及交通安全。這一部分需要多個監管部門共同來解決。”
除《商學院》雜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商學院》雜志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歡迎關注平臺微信公眾號

點贊 30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