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為智能汽車落地的“最優市場”
原創 作者:方寅亮 /
發布時間:2022-04-06/
瀏覽次數:0次

2021年,被譽為中國智能汽車“元年”,如今,智能汽車成為各大汽車廠商新產品的“標配”,這是由消費者的需求決定的!
如今90后中國消費者正在快速參與到購車決策中,他們對于自主品牌、國潮概念比早期消費者有更強的接受度與偏好度。智能汽車領域,中國品牌無疑比國外品牌更“搶先一步”。
根據麥肯錫調研,56%的中國消費者愿意因為更好的智能網聯功能更換購車品牌;76%的中國消費者偏好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購車模式,超過1/3的消費者愿意為智能駕駛功能花費4千元以上。中國市場已成為智能汽車落地的“最優市場”之一。
正因如此,我們判斷,2022年,智能汽車的競爭將加劇,各類車企加速轉型,新車型密集發布。國際汽車品牌主流產品開始發布,深度參與行業競爭,自主品牌方面,獨立智能汽車品牌加速發布,充分利用其渠道、網絡與供應鏈優勢,以深挖中國本地需求的高性價比、高顏值智能產品沖擊市場。而頭部的造車新勢力將繼續走創新引領之路,“黑科技+用戶經濟”的出行場景打造將成為其發展的主旋律。
隨著一批新勢力正在加速入場,包括跨界科技行業龍頭也開始加速布局,具備“軟硬兼顧”能力的智能產品科技企業的入場或將帶動其相關產業鏈向智能汽車行業的滲透,且“軟硬兼顧”趨勢下的行業供應格局及模式或將改變,價值鏈上下游的供應/合作關系、數據開放等問題需要破局。
事實上,智能汽車與非智能汽車,不在于功能本身的智能化上,下一代智能車產品正在真正重新定義未來的出行場景和商業模式。在智能座艙領域,正加速消費者對座艙體驗的預期升級;OTA服務、內容訂閱的進一步實現也將加速推動汽車產業利潤池的轉移和商業模式重塑,硬件鋪設“終端網絡+內容經濟”持續盈利的模式將進一步試水。
由此帶來了汽車的衍生產業——車聯網技術的加速實現讓主機廠正在積極探索進入UBI保險(基于使用量而定保費的保險)等新業務的可能性,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增長也讓充換電、能源管理、動力電池回收與梯次利用等BaaS服務加速孵化;高階智能駕駛技術也在持續發展,智能駕駛的進一步突破也將激發未來座艙功能的“再定義”,政策環節配套也正在加速建設,為下一步的場景創新、高階智能駕駛上路做鋪墊。
智能汽車領域,中國擁有最為豐富的應用場景,汽車行業百年歷史中,主機廠一直扮演著“鏈主”角色,智能生態下,誰是“鏈主”正在重新被定義,因此主機廠需要以更開放的態度去參與重塑。傳統汽車企業探索智能時代,需要更多地理解“互聯網經濟”的底層邏輯和行業模式,從而為新招募的智能產業人才創造好的環境,在與生態企業溝通協作中更好地理解其“語言”與“用意”,實現共贏合作。(本刊記者朱耘采訪整理)
除《商學院》雜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商學院》雜志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歡迎關注平臺微信公眾號

點贊 30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