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寫意”到“工筆” 進博會繪制新畫布

2017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宣布,中國將從2018年起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級進口展,它也成為全球前十大商業展會。
繼去年首屆進博會吸引來自全球151個國家和地區的3600多家企業參展,累計意向成交578.3億美元,且大部分已經執行完畢后,2019年11月5日,第二屆進博會在上海拉開帷幕。按照習近平主席的指示,進口博覽會不僅年年要辦下去,而且要辦出水平、辦出成效、越辦越好。
進博會在這個時間點被提出,有怎樣的意義?第二屆進博會又將如何引領中國推進更高水平開放,持續優化中國的營商環境?《商學院》記者分別采訪了參與首屆進博會工作的智庫專家和專業服務商,看看他們眼中的進博會帶來的影響。
跟隨“一帶一路”進入工筆畫階段
全球都非常關注中國將如何進一步推進供給側改革,中國的選擇是擴大進口,全面開放,進博會增進中國與世界的相互了解,第二屆進博會將更聚焦務實合作,回歸商業。
回顧歷史,2007年,“廣交會”從第101屆開始由“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正式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設立進口展。關照宇認為,這一定程度是2018年進博會的前奏和試點。
來自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國際研究部副研究員關照宇,主要研究課題圍繞“一帶一路”,在2018年曾作為牽頭人參與策劃了首屆進博會中國館的展陳腳本,講述中國進口故事。
關照宇指出,進博會實際上是“一帶一路”的一部分。從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已經六年,現在是從寫意畫到工筆畫階段,進博會作為貿易暢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沿著“一帶一路”的大框架方向,向務實層面發展。
他相信,經過第一屆的試水和摸索,今年參展企業也會對中國市場更有目標性。同時,進博會吸引的不僅僅是中國本地采購商,參展企業本身也是采購商,這是一個開放平臺,全球產業鏈可以相互交織,非常立體。
進博會不僅僅有商業展,還有國家館,同時還會召開虹橋國際經貿論壇,是集合廣交會、世博會、博鰲論壇為一體的“三合一”展會。今年這三個板塊會有新的發展。
第一,繼第一屆政治引領后,第二屆會更聚焦務實合作,回歸商業,回歸創造財富,創造價值,推動貿易暢通。第二,今年國際經貿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虹橋國際論壇作為思想引領性的論壇,會更加關注全球經濟治理問題。第三,今年已有64個國家確認參加國家展,多位國家元首確認出席,這對于提升國家展形象非常重要。
目前,中國是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不過也有統計數據顯示,從購買力上中國已經超越美國。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擴大市場開放,有可能會成為世界最大的進口市場。
關于進博會備受關注的原因,關照宇解釋,全球都在關注中國經濟轉型會走向何方,因為中國融入全球產業鏈程度非常高,中國的發展會影響到很多國家的GDP浮動。全球的市場參與者、實踐者都非常關注中國將如何進一步推進供給側改革。而中國選擇的是擴大進口,全面開放,關于后續效果如何,進博會就是一個增進了解的窗口和抓手。
隨著中國擴大開放政策的不斷推進,進博會是中國立體開放的一部分,也是釋放和展示對外貿易政策的窗口。
關照宇對比,與中國加入WTO不同,“一帶一路”是中國以服務器角色組網,一切都需要摸索。有學者提出,“一帶一路”是中國的第二次改革開放。
擴大進口也是貿易互通的重要方面。“在世界經濟進入衰退狀態,中國在頂風向前。西方國家的批評聲我們要積極傾聽,但是更多還是一種不平衡心理。因為中國的發展速度另他們側目。”關照宇表示。
在進博會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在積極參與。比如孟加拉的棉麻制品、印度的紗制品、巴基斯坦的足球、柬埔寨和緬甸的編織品、馬來西亞的家電、中亞國家的農產品,以及礦產資源等,還有非洲國家的咖啡、拉美國家的礦產和肉制品等。
進口推動發展
從歷史上看中國經濟的發展與堅持對外開放,引進學習,密不可分。關照宇分析,從50年代,蘇聯在工業領域對中國援助的“156項目”到70年代初期發起的從西方國家引進成套技術設備的“四三方案”,以及改革開放后的進一步擴大進口,都為我國工業發展奠定基礎。今天,中國依然需要注重國際合作,通過先進產品、服務等來帶動國內產業升級,這一訴求并沒有變化。
正如十九大報告所提出的,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要進一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十八大之后的五年,中國人對海淘、出境游、出國教育等需求井噴增長。這說明國內的供給存在問題。這時從國家層面、政策層面,提出擴大進口,尋找更好的進口渠道,這是進博會召開的一個契機之一。
他表示,雖然外界有聲音認為進博會的政治意味更濃,但是從進博會的實際成果看,推進了很多經貿合作,特別是在中美經貿摩擦期間,依然有180多家美國企業參展,位列第三。“這說明進博會依然是一個以商業為核心的展會,雖然有政治層面的推動,但是如果沒有市場支撐,是無法持續舉辦的。”
關于擴大對外開放引發鯰魚效應,推進國內產業的升級方面,關照宇指出,過去我國存在大量僵尸企業、發展不良的企業,導致大量不良貸款,金融壞賬和產能過剩等。進一步擴大開放有利于倒逼企業改革,優勝劣汰。
跟進貿易配套措施,優化營商環境
第二屆進博會參展的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超過250家,超過首屆。同時,展覽面積兩次擴容至30多萬平方米,企業商業展“一位難求”,首發的新產品、新技術將超首屆。這也是衡量展會能級的重要指標。“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把好關,因為全球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會有一些以次充好的產品趁機進入中國市場。”
除了開放國內消費市場,增強對外吸引力,要實現更高水平的開發還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推進貿易合作,金融配套服務要跟上,無論是政策還是實操層面。第二,與貿易相關的配套措施,包括通關便利性、倉儲條件,國內物流對接等,打破制度壁壘、人為壁壘、市場壁壘等,將進口貿易落到實處。第三,還要打破認知壁壘。既不盲目崇洋,也不走抵制洋貨的極端道路,以平和謙遜的心態開眼看世界,對于中國依然非常重要。很多國家的發展已經超出傳統印象,通過進博會,可以看到很多“非主流”國家的優質商品。東部地區開放較早,而國內中西部地區在進口還需要積極融入,尋找合作契機。
除了終端貿易,外商也很關注中國的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和開放力度。
關照宇指出,中國過去幾年,開放力度確實在變大,但是一些領域依然無法滿足部分國外企業的要求,這與中國的國情有關。政府制定政策角度需要從宏觀角度做全盤考慮,平衡國際和國內市場差異。其次,中國經濟的不同領域和行業發展有時間差,成熟度各不相同,所以每個行業的開放指標會存在差異。第三,在全球經濟放緩的情況下,確實存在一些外國企業對中國有過多訴求、過多期待的情況。
“不過,我們應該打開心胸,積極傾聽批評的聲音,包括知識產權保護等。”關照宇說。中國要提升制造水平、營商環境,必須要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否則會劣幣驅逐良幣,這也是我們正在做的,中國企業應該有自信迎接挑戰。
關于擴大開放領域,關照宇認為,這需要立足于民生,要讓普通人有參與感,比如在醫療、教育方面,進一步引入先進藥品、優質教育資源,來滿足國內市場切實需求。同時,要不斷提高進口質量,更加理性,堅持可持續發展目標,不能走粗放式模式。而外資企業面對激烈的國內競爭,需要更加了解中國市場。依靠品牌溢價建立優勢已經不可行,中國消費者越加理性,更回歸追求產品真實品質。
擴大開放,共贏全球
中國開放需求,并非是簡單地買全球商品。對于外商來說,也需要以中國消費者的需求為本,提供更有價值的產品。
作為全球服務貿易領域的專業服務機構,安永是首家確認連續兩年參展進博會的跨國企業。由安永參與組織的參展商聯盟是參展企業與政府溝通的橋梁?!渡虒W院》記者采訪了安永(中國)企業咨詢有限公司稅務以及商務咨詢服務合伙人諸斌。
諸斌指出,進博會的創新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近年歐美、亞洲經濟增速放緩,貿易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抬頭趨勢明顯,中國能主動開放市場,從各方面深入和國際經濟接軌,這本身是一種突破。這體現了政府在經濟發展中堅持全面開放的決心和信心,進一步融入國際經貿往來,堅持雙向交流。
第二,進博會作為一個國家級進口主題展會,不僅僅對外體現了國家的開放經濟戰略,同時,引進國際先進技術、知識和產品,高質量的人民生活必需品等,也將有效促進國內企業轉型升級,增強內在動力。
他強調,中國召開進博會,開放國內市場,不是迫于外力來滿足某些國家外貿上的短期需求,而是著眼于長遠發展,主動開放。一方面促進全球共贏,一方面從開放投資到開放消費市場,引進國外優質產品、技術和服務,來滿足人民對生活品質的需求,這也與推動國內產業升級、服務升級,以及可持續發展等理念高度契合。
他表示,曾經中國對外只是“世界工廠”形象,經過近四十多年高速發展,中國已經形成強大的內需市場。進博會召開是中國內在切實需求驅動的結果。
以進博會為契機,推動國際化進程
諸斌認為,當下全球經濟進入一個疲軟態勢,缺乏增長熱點,每一個國家和地區大都在保護自己的經濟不受到沖擊,而擺脫這種狀態需要有一個驅動力。中國在此時主動打開市場,就承擔了這個驅動角色,同時也獲得了各國企業的積極反饋。
這兩屆進博會的召開,安永都親身經歷,對這種踴躍程度深有體會。“大家都希望能抓住中國發展紅利,這是一個雙贏戰略。對外企來說也需要投入更多研發,提高產能來適合中國市場。”諸斌說。
在他看來,中國繼續打開國門,擁抱世界一流產品,其實早已經做好準備,國內企業也應該有信心來迎接外部競爭和挑戰。領導層對中國經濟發展有著深刻認識,我們依然需要國際新技術、新產品,需要消費帶動經濟增長。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中國開放的大門會越來越大。
不可否認擴大進口,特別是一些終端產品會直接對國產同類產品造成一定沖擊和壓力。諸斌認為,如果一直通過壁壘保護國內的中低端產品,將無法提高自身競爭力。無論是國有經濟還是民營經濟,中國的企業家都應有充分自信。
他分析,在進博會上,很多采購商不僅僅是在采購,更多是在尋找可以互補的優質資源,比如渠道商和產品方的對接,有產品線但缺少技術的企業和有高端產品但成本高的企業合作等。“如果能夠通過這一平臺找到合作契機,將有助于國內企業產業升級,實現1+1大于2的效果。這對于提升中國本土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是極其有利的。”他講到。
進博會上,參展企業會將一些未正式進入中國市場的一流產品做展示,這個過程可能會涉及到相關測試、審批流程。比如一些醫藥企業針對罕見病開發的新藥、抗癌藥,化妝品公司的新品。按照舊的審批流程,這些產品大都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去做測試,等待審批。
在第一屆進博會中,很多醫藥展商就向政府提出了改進訴求,這也倒逼了生物醫藥或者創新藥進口流程的改進。由此看來,進博會不僅是商品展示和采購的平臺,也會帶來投資領域的優化,比如推進與進口相關政策、海關通關流程改進等。這都有助于實現中國市場更好與國際化接軌。
推進自貿區建設,深入了解中國市場
不僅與世界各國企業共享中國大市場的消費能力,在擴大開放方面還有很多需要推進。
諸斌指出,其中一項重要措施就是自貿區的建設。自貿區是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試點,逐步向自貿區外區域拓展,這是下一步需要攻堅的領域。其次,逐步開放一些“敏感”投資領域,有步驟有把握地放開,吸引更多優質外資進入,比如金融、醫療、教育、財務審計、律所等專業服務領域等。通過進博會,這類展商也會提出一些建議和意見,希望政府考慮逐步開放。
一些外商對中國的投資環境存在一些顧慮,甚至有一些誤區,比如對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的擔憂。“這就需要有可靠的渠道告訴他們中國的真實營商環境,我們在知識產權保護上已經做出了非常多的改善,并且積極與國際規則對接。”諸斌表示,要建立這種信任不能依靠幾部短片宣傳,還需要切身感受,進博會是打破隔膜,建立信任的平臺。
面對中國這個相對成熟且競爭激烈的消費市場,對于希望進入的外商來說也需要多做功課,特別是在消費品領域。如果產品沒有切中消費者需求,只是一廂情愿或粗放式推銷,很難獲得比較大的訂單。
一些老牌出口大國的傳統出口型產品雖然也受歡迎,但是很難實現真正追捧。據他觀察,第一屆進博會上,在食品展區來自巴西的牛肉展區人山人海。這類商品符合中國人消費升級趨勢變化。隨后,巴西最大的牛肉供應商和中國政府達成了一系列采購合作。不但滿足了消費者需求,還有利于將國際一流的牛肉屠宰業和加工業的安全性標準引入中國,提升中國食品安全等級標準。諸斌指出,中國開放需求,并非是簡單地買全球商品。對于外商來說,也需要以中國消費者的需求為本,提供更有價值的產品。
他總結,要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讓更多人真正理解中國,需要商貿活動將中國的發展理念、商業理念傳達給世界。“不管外界的聲音如何,重要的是我們要堅持正確的理念,一步步去做,這樣才能迎來尊重和發展。”
除《商學院》雜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商學院》雜志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歡迎關注平臺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