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陽王文:綠色金融助力企業長期發展
原創 作者:閆佳佳 石丹 /
發布時間:2022-04-06/
瀏覽次數:0次

為應對環境問題,中國制定了“雙碳”目標,在向該目標前進的過程中,綠色金融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發展綠色金融是一場深刻的變革,會改變現有的發展格局,也帶來一些有待解答的問題,比如,綠色金融的發展主要由金融機構來承擔嗎?當前,企業發展綠色金融面臨哪些挑戰?企業又該如何樹立長期主義價值觀,實現長期發展?
發展綠色金融需要多領域協同
“發展綠色金融,不只是金融機構乃至整個金融行業的重點工作,還需要多個領域協同配合、共同促進,最終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有序實現。”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文表示。
發展綠色金融,首先離不開政策引導,即需要從頂層設計層面給全行業開展綠色轉型提供重要指引,才能調動社會各界參與發展綠色金融的積極性。
具體來說,一方面,政府應加強關于綠色金融和低碳轉型的政策宣講,提高企業參與綠色融資等綠色項目的積極性,并向廣大人民群眾普及綠色發展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念;另一方面,通過一定的政府資金引導形成杠桿效應,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企業的綠色轉型之中。
綠色金融的發展也需要全國碳排放市場加強與金融系統的聯動作用,為綠色金融支持企業碳減排實踐提供助力。碳排放權配額與市場交易促進企業發展的目標應由提升產量轉化為提高生產標準和質量。
發展綠色金融還需要信息科技在數字化升級上提供支持,比如建設“雙碳”目標下的氣候環境信息數據庫,推動金融行業建立氣候環境數據中心、碳排放檢測數據中心等,建立可操作、可對比、可評價、可量化的氣候披露指標等,以便中央實時檢測地方與行業的氣候環境治理情況,以及通過對企業環境大數據的歷史分析來制定長期的綠色金融政策。
商業銀行是我國至關重要的金融機構,商業銀行發展綠色金融不僅是社會責任的體現,也為自身轉型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業務增長點。
商業銀行在綠色項目信貸審批和綠色票據交易等過程中具備獲取信息和數據的優勢,在“雙碳”目標下的信息披露和數據庫建設工作方面具備重要潛力。在綠色項目審批過程中,商業銀行應加強對企業的碳核算、碳核查、環境信息搜集和披露力度,從直接和間接能源消耗、相關污染排放物角度開展經營活動的環境統計披露,計算信貸和項目的碳足跡,最終建立起碳足跡、環境披露、金融信息的綜合綠色金融數據庫,為碳減排的經濟效益測算和企業轉型金融體系建設提供基礎數據支持。
企業發展綠色金融,面臨哪些挑戰
當前,綠色金融的發展也面臨諸多需要改善的問題,比如綠色金融與“雙碳”目標的契合度還需要進一步提升;綠色金融的融資結構需要調整;小型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缺少開展綠色金融項目的積極性等。中國綠色金融的發展理念也有待完善,需要健全綠色金融的約束、激勵和監管機制等。
在未來數十年內的“碳中和”進程中,企業或將面臨突發氣候變化或能源危機等外在的客觀風險,氣候變化將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尤其是缺乏應對能力和防御力的中小微企業。同時,企業還面臨綠色轉型中的轉型風險,高碳產業將面臨資產估值損失、項目違約、資金借貸困難等問題,即使主動轉型也面臨技術和成本上的諸多挑戰。
王文建議,企業應當善于利用綠色金融工具開展氣候避險,例如布局一些清潔綠色產業進行資產組合配置來對沖風險,建立應對突發氣候變化事件的防災保險和基金。企業作為碳減排的主力,尤其是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應積極探索綠色高效的減排路徑,加強與金融系統的合作,將資金合理布局到工業的綠色轉型之中,提高長期可持續發展能力。
“碳中和”也將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賽道,開展跨國業務的企業還將面臨國際挑戰,例如碳關稅將提高高碳企業的產品出口成本,國際環境的多變性也將加大企業進行對外綠色投融資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為此,企業應當積極把握全球綠色發展的大趨勢,尤其是加大對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地區的綠色基礎設施的升級力度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業務布局。
贏得未來,企業如何堅持長期主義
“雙碳”目標下,堅持長期主義價值的企業需要具備哪些特征呢?王文認為,需要對全球“碳中和”形勢和綠色轉型格局具有充分認識,需要能與金融機構建立良好的綠色合作關系,需充分意識到要堅持加強環境責任與社會責任。
2021年央行設立了碳減排政策支持工具。將資金不斷引導到綠色低碳減排領域也一直是央行近年來的重點工作。因此,金融機構也將不斷提高綠色信貸和綠色資產的規模和布局,滿足企業綠色投融資的相關需求。
王文認為,傳統制造業應把發展綠色產業、實現工業生產方式綠色轉型作為長期首要任務,主動開展綠色融資,積極參與到綠色金融市場中去,申請綠色信貸、發行綠色債券,抓住國家大力發展綠色產業的行業機遇,抓住金融資源向綠色領域傾斜的投資機遇,把資源真正用到符合綠色低碳要求的領域中去。
企業在進行低碳轉型的過程中,也需要在綠色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上加大投入,形成大企業帶動小企業綠色研發、小企業成立綠色研發聯盟的模式,并廣泛開展綠色技術的轉讓與授權,建立綠色技術交易市場體系。
隨著碳減排工作的不斷深入,碳市場將成為重要依托,高排放的企業應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在長期內借助碳市場開展低碳轉型,而沒有達到排放權交易所需的排放量門檻的企業,也要對全國碳市場有充分的了解和認知。
最后,企業還應提高主動披露碳排放信息與環境信息的積極性,參與“碳中和”環境信息數據庫的建設,并提高應對氣候環境等外部風險和自身進行綠色升級帶來的轉型風險的能力,合理評估風險,并采用各類綠色金融工具規避風險。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創新驅動的組織勢必需要高研發投入,要正確看待短期和長期的收益變化。王文表示,技術發展需要企業建立起技術升級支持生產轉型的融資模式和公司治理模式,是符合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增長型模式。為實現技術進步與升級,企業在相關布局上要注重平衡短期和長期發展之間的重要關系。而從創新驅動提高研發投入的角度而言,短期內付出的綠色升級成本最終目標是為提高長期的生產效率和發展潛力。
除《商學院》雜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商學院》雜志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歡迎關注平臺微信公眾號

點贊 30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