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性,2022年中國如何穩外貿
原創 作者:王健 /
發布時間:2022-04-01/
瀏覽次數:0次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國際商務研究中心主任 王健
過去的一年里,國內外形勢復雜且嚴峻,在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大宗商品價格高位波動的情況下,中國外貿進出口規模仍然創下6.05萬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吸收外資首次突破了1萬億元,達到1.15萬億元。
2022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外貿外資平穩發展。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拓展對外經貿合作,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
“進出口保穩提質”“多措并舉穩定外貿”的種種政策究竟釋放出哪些信號?
中小微企業是重中之重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以“穩”字當頭,外貿部分也提到“多措并舉穩定外貿”。其中,重點應聚焦在中小微外貿企業。從趨勢上看,越來越多中小微企業開始參與全球貿易。聯合國議題研究、政策導向支持等都在幫助各國中小微企業參與全球貿易,這使得全球市場格局開始發生變化。
需要強調的是,這并不說明大公司不行了,只是說明中小微企業在市場中的地位提升了,逐步開始發展成主力軍。當然,對于中小微企業的界定,不同國家存在差異,例如國內把400人以下的企業稱作中小企業,而在澳大利亞,7人以下才算中小企業,概念上差別較大。
從目前出口結構來看,中國絕大多數收入來自中小微企業。盡管原材料、生產性的物資仍靠大公司控制,中小微企業參與難度較大。但是,機電產品、消費品等很多都是由中小微企業提供,影響面比較廣,且其中很大部分是現在以及未來的出口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在出口過程中,中小微企業通常需要面對不同于大企業的困難。
首先是信息不對稱。大企業通常具備龐大的信息網絡,信息獲取比較充分。相比之下,中小微企業的信息優勢不一定顯著,通常會漏掉市場機會。但是,這種差距正在逐步縮小,隨著互聯網讓信息披露得越發徹底,現在中小微企業也能快速發現曾經只有大企業能看到的機會。
其次,中小微企業相對缺乏國際市場經驗。國際市場上會存在諸如法律合規、業務流程、政策合法性等種種復雜問題,中小微企業不一定能妥善解決。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在某種程度上是要讓中小微企業真正享受到國家的政策福利,通過貿易監管、貿易便利化等方式,盡量減少中小微企業參與全球貿易的壁壘,這是關乎全局的工作使命。
如何保穩提質
穩住中小微外貿企業,對穩住中國的對外出口增長和經濟大盤至關重要,那么,具體應該如何穩???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主要采取兩類措施:其一,從市場主體即外貿企業入手,通過加強出口信貸支持、優化外匯服務、加快出口退稅進度等系列措施幫助外貿企業穩訂單穩生產;其二,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特別是抓住跨境電商、服務貿易、數字貿易這些外貿增長點,加快國際物流體系建設以應對全球供應鏈風險,助力外貿降成本、提效率??傮w來看,要求“保穩”和“提質”同步進行。
保穩措施首先強調了金融保險的重要性。以往信用保險僅針對大型企業,如今中小微企業也能參與進來。信用保險可以在企業面對市場不確定性的沖擊時,起到緩沖作用,防止企業出現資金鏈斷裂的情況。
另外,大規模退稅是國家實實在在拿出錢來幫助企業減負。一方面,如果不退稅,意味著企業可能面臨被雙重征稅的風險,最終價格將轉移至消費者;另一方面,稅收減少相當于鼓勵企業到海外獲取外匯,幫助企業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力,促進經濟增長。但是,退稅過程通常比較復雜,中小微企業的稅務信息還不太完善,需要稅務局、貿易監管部門、海關等相關部門共同協作完成這個任務。
隨著全球格局發生變化,國家對外開放程度加大,中國正面臨如何從貿易大國轉向貿易強國的問題,保穩要有長遠的后勁,意味著要發展新業態新模式。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交易內容、交易主客體、交易方式都在發生變化,例如亞馬遜、阿里以及其他外貿綜合體平臺都是通過模式創新幫助中小微企業實現全球化經營。實體產品和服務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未來的貿易不光是產品貿易,而是產品和服務結合起來的綜合貿易體系。
由此可見,貿易高質量發展實際上是圍繞著數字化進程展開,這將引發對未來貿易規則的思考。大家離不開網絡,意味著存在大量的數據流動,跨境個人隱私保護、跨境數據流動等問題就會出現,傳統電信網絡能否解決這些問題也還是個未知數。如果要給新階段貼個標簽,可以稱它為“第三輪的全球化發展方向”。
從這一發展趨勢看,基于互聯網的跨境國際合作將變得重要,企業未來勢必要面對大量跨境服務領域的合作。為了體現國際合作的開放程度,中國將原本的跨境服務正面清單改為負面清單,以互聯網企業為例,原本正面清單不能全面涵蓋的內容,在負面清單未涉及的情況下就能做,從側面反映出中國更大、更包容的開放程度。
機遇與挑戰并存
2022年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有望帶來龐大貿易創造和投資增加效應,對于穩外貿能發揮重要作用。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要支持企業用好優惠關稅、原產地累積等規則,擴大貿易和投資合作。RCEP協定主要圍繞消除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降低貿易投資壁壘展開,有助于吸引到更多的區外投資,不但能促進區域產業鏈的發展,也會帶動全球產業鏈的發展。
目前,RCEP對文萊、柬埔寨、老撾、新加坡、泰國、越南、中國、日本、韓國、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等國家正式生效,剩余成員國也將在完成國內批準程序后陸續生效實施。
RCEP背后體現的是各國之間相互合作、相互依賴的大方向。當大家都認為應該朝一個方向去努力時,RCEP首先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目標:關稅一定要降低,最好90%以上都能免關稅,這對于促進彼此之間的投資、貿易增長都是一件好事。
然而,2022年外貿穩增長的工作目標也還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新冠肺炎疫情反復和地區沖突對國際政治格局和投資方向的影響仍存未知。
面對當前復雜局勢,中國能做的是立足歷史看未來,對過去已經發生的進行分析研究,對未來將要發生的做出正確預判,“兩條腿走路”才能看清方向。(本刊記者哀佳采訪整理)
除《商學院》雜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商學院》雜志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歡迎關注平臺微信公眾號

點贊 30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