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字當頭,中國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
原創 作者:余淼杰 /
發布時間:2022-03-03/
瀏覽次數:0次

2021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明確提出,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背景,即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該表述與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的提法一脈相承。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到的是目前經濟面臨三重壓力,即經濟的三期疊加,其主要含義是,經濟增速進入換擋期,經濟結構進入調整期,前期刺激政策進入消化期。無論是三期疊加還是三重壓力,都意味著目前的經濟面臨一定的挑戰。那么面對挑戰,新的一年經濟工作又該如何做到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穩”字大背景是什么?
要做到穩中求進,首先要理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提出的三大背景。
需求收縮的大背景是從2008年到2016年之間,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各國購買力下降,各國的收入、發展增速沒有之前那么快,而中國經濟之前主要依靠外需來推動,從而導致整體上呈現需求收縮態勢。
但最近幾年,尤其是2021年的需求收縮主要體現在國內。這一年中國面臨的外需仍較為強勁,該年中國貿易順差達到4.4萬億元左右(創歷史新高——編者注),而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影響,一些企業發展相對較慢,生存壓力較大。換言之,居民可支配收入上升得較為緩慢,恢復內需需要一定時間,因此客觀上存在內需收縮的可能,拉動內需成為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當前中國與其他國家一樣,已經深深融入到全球經貿一體化中,雖然2021年中國的出口不斷上升,但上游產品價格提高,導致進口價格升高,使得經營外貿領域的企業利潤并沒有變得更多,甚至可能變得更薄,這是中國經濟當下面臨的主要供給沖擊。
“預期轉弱”這一判斷則基于我們面臨的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以及百年不遇的疫情。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各國面臨一定的發展壓力或需求減弱。在此背景下,一些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并出臺了許多貿易保護措施,使得目前經濟在全球范圍內面臨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另外,新冠肺炎疫情還在繼續,它對各國經濟也產生了明顯的影響。
基于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2022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這需要通過政策“組合拳”來實現,包括宏觀、微觀、產業、結構、區域、衛生健康、社會保險等各方面政策。
雖然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上述三大壓力,但仍然可以看到機會和挑戰并存,危機中孕育著新機。隨著經濟“蛋糕”逐漸做大,中國經濟增速相對于入市后的黃金十年客觀上有所下降,但從全球角度來看,中國經濟是拉動全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2021年中國經濟增速達到8.1%以上,遠高于6%的預期,這說明中國經濟是有韌性的。
多方面理解中國經濟新發展階段
當前,中國處在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新階段最重要的特征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從本質上說,這不同于之前的粗放式發展。
粗放式發展形態下,資本、勞動力、土地等各種生產要素被投入進去,隨著生產要素的增加,產出會上升,再加上原來經濟規模相對較小,整個經濟自然會呈現出高速增長態勢。但應當看到,這種增長方式帶來的增長速度是難以持續的,原因有兩點:一是要素投入不可能持續增加,要素回報會出現邊際遞減特征;二是從統計原理上說,隨著中國經濟“蛋糕”的擴大,GDP基數增加,分母基數就會增大,同等情況下,分母越大結果越小,體現出來就是經濟增速下降。
在新發展階段,經濟增速的實現主要靠集約式增長,集約式增長主要體現在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這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之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具體可以表述為六個方面。
第一體現在產品附加值的提升。如今,國際貿易中存在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兩大類產品。相較加工貿易,一般貿易的產品附加值更高。一般貿易的比重已從過去的50%提升到65%以上。在加工貿易中,產業結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由附加值最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轉向附加值較高的機械設備、運輸設備、光學儀器,特別是機械及交通運輸設備。
第二體現在產品質量的提升。從出口角度看,數據顯示,出口品質量從2001年到黨的十八大之間,質量提升了30%左右;從黨的十八大到黨的十九大,又提升25%左右。
第三體現在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以2001年入市為基數,到黨的十九大之前,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已經提升了50%左右,同時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絕對水平達到了美國的一半。
第四體現在擁有全產業鏈的工業體系。中國具有聯合國所列出的工業分類41個大類、666個小類的完整工業體系,在全球中是唯一獨有的產業完整、設備、門類齊全的工業國家。
第五體現在產業發展具有鮮明的產業集聚特色。中國每個工業城市都有自己主打的拳頭產業和工業名片,如深圳的電子機械,東莞的機械和電子,汕頭的玩具,廊坊的木材和邢臺的羊絨,每個城市都有其鮮明的產業特色。
第六體現在三大產業比重呈現出新特點。如今中國三大產業發展比重顯示,第一產業占國民經濟的7.5%左右,第二產業占37%左右,第三產業占53%左右。與同等發展水平的西方國家相比,第二產業的比重相對較高,這是較明顯的特征,體現出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特色,對經濟的發展能起到良性作用。
如何理解共同富裕和減稅降費?
中國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著重提出新發展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其中包括共同富裕、減稅降費等問題。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終極目標,一切發展都是為了人民共同富裕,這是毫不動搖的。但需要深刻認識到,共同富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在不同階段下,共同富裕的要求、內涵、實現方式、途徑都會有所不同。
共同富裕并不是劫富濟貧,也不是劫富致貧。其實現方式首先是初次分配,發揮市場經濟的機制,把“蛋糕”做大;其次是再分配,通過財政稅收、轉移支付來縮小收入差距,實現收入的合理分配;再次是通過道德力量勸說先富起來的群體做出更多的社會貢獻、捐獻。
在目前這個階段,中國還是要堅持把“蛋糕”做大,在做大的基礎上做好“蛋糕”的分配工作。換言之,要兼顧公平和效率,在目前階段還是效率優先,同時完善各種財政、稅收、社保等配套工作。
如何理解減稅降費?中國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三大支出領域的結構調整,實現逐步由原來依賴出口和投資兩駕“馬車”,轉為依賴內需(即消費)這駕“馬車”。要提升消費拉動內需,必須做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只有如此,居民才有能力、有意愿去擴大消費,而這需要降低初次收入中居民所擔負的稅收和費用,這是減稅降費的重要意義,最終目的是拉動內需。
實現減稅降費,伴隨著的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下降。矛盾點在于中國有大量必須的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導致政府支出不變甚至提升。在這種背景下,實現減稅降費,就需要通過赤字財政或者積極的財政政策來實現。這也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強調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同時發力,尤其是財政政策靠前發力的原因。
(作者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北大博雅特聘教授,采訪整理:本刊記者王倩)
除《商學院》雜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商學院》雜志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歡迎關注平臺微信公眾號

點贊 30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