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火隊長”舒爾茨重返星巴克之憂
原創 作者:哀佳 石丹 /
發布時間:2022-04-06/
瀏覽次數:0次

霍華德·舒爾茨第三次挑起了星巴克CEO的大梁。
隨著現任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凱文·約翰遜宣布退休,接替CEO一職的是一張熟悉的面孔——星巴克創始人、前任CEO舒爾茨。2022年3月16日,星巴克在官網中發布聲明稱,從今年4月4日開始,約翰遜將正式辭任,星巴克董事會正在緊鑼密鼓地尋找新一任CEO,預計在秋季選出新一任的領導人,在此空檔期,舒爾茨將作為臨時CEO重回星巴克董事會,并且象征性的收取1美元作為報酬。
2008年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舒爾茨以回歸的方式幫助星巴克渡過難關,此次短暫回歸目的為何?一直以來,舒爾茨篤定地相信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但在中國市場風波不斷、競爭加劇的情況下,舒爾茨的回歸會給星巴克帶來哪些變化?就相關問題,《商學院》記者致函星巴克方面,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創始人再次回歸
約翰遜自2009年起擔任星巴克董事會成員,2015年加入星巴克領導團隊,擔任總裁兼首席運營官。2017年,約翰遜被任命為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接替舒爾茨。最新星巴克公告表示,作為臨時首席執行官,舒爾茨將專注于建立創新框架,同時還將為星巴克下一任首席執行官提供指導和培訓。目前,星巴克正在Russell Reynolds Associates(羅盛咨詢)的協助下,持續推進新任CEO的繼任計劃。
星巴克2022財年第一財季業績顯示,星巴克營收增長19%至80.5億美元;凈利潤8.159億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6.222億美元。當季全球同店銷售增長了13%。美國同店銷售同比增長18%,兩年增長12%。但在美國以外,國際同店銷售下降3%,市場預期為增長3.3%。作為星巴克第二大市場的中國,當季同店銷售下降了14%。
對于中國市場的發展,約翰遜自繼任起就發揚了舒爾茨在中國市場高速擴張的思路,在他的領導下,截至2022財年第一季度,星巴克在中國內地市場的門店數超過5557家,公司全球門店數達到了34317家。約翰遜強調,只要能持續開出新店,就能繼續獲得一流的盈利能力和投資回報。
然而,近幾年星巴克在中國市場并不太平。“食品安全事件” “驅逐民警事件”“漲價風波”以及近期出現的“假冒星巴克事件”等,讓消費者對于星巴克的質疑聲越來越多,“中國人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星巴克?”引發大家思考。此次舒爾茨緊急回歸,將會給星巴克帶來哪些轉變?
“救火”星巴克中國
如今,星巴克中國正面臨著挑戰。
從星巴克門店數量變化來看,2002財年,星巴克在中國的門店數量為88家,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1月,星巴克在中國門店總數為5557家。對比星巴克在全球的發展速度,2011~2021財年,跟加拿大、英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相比,星巴克在中國開出的直營店數量逐步上升,在美國開店速度放緩的同時,門店數量上,中國甚至有望趕超美國成為星巴克全球第一市場。但中國市場的競爭也不可謂不激烈,例如中國本土品牌瑞幸咖啡在2022年1月時門店達到5671家,而瑞幸咖啡成立僅5年。
根據國信證券的報告顯示,2018年之前,中國市場曾是星巴克全球業績增長最快的區域,其中星巴克中國的同店增速甚至超越了美國乃至全球的增長速度。然而,2018年第三季度,星巴克在中國的同店增速出現“首降”。國信證券研究表明,星巴克在中國迅速采取了幾大措施:其一,由一二線城市往三、四線城市下沉,以區域為核心打造品牌;其二,打通種植園到門店的供應鏈。星巴克從2010年開始在云南建設上游咖啡豆種植園,全部使用云南本地出產的咖啡豆;其三,進行數字化轉型,聯合阿里巴巴、餓了么等平臺提供“專星送”服務,完善會員體系,讓更多用戶注冊成為星巴克會員。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方面的影響,星巴克2022年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其在中國市場當季同店銷售額下降了14%。
艾媒咨詢CEO張毅表示:“此前公共輿論事件給星巴克造成了沖擊,這對品牌形象非常不利。但是,星巴克并未遭到所有消費者抵制。究其原因,首先,星巴克目前在國內市場份額很大,并無相當的品牌能與之抗衡;其次,國內市場對于咖啡還有巨大的需求空間,星巴克還有很多機會;另外,消費者的輿論譴責往往帶有沖動性,而市場消費往往是理性的。”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約3817億元,中國消費者飲食觀念發生了改變,咖啡逐漸在中國消費者生活中普及,中國咖啡市場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預計行業保持27.2%的增長率,2025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將達10000億元。
九德咨詢公司創始人徐雄俊提醒:“從星巴克在中國的定位來看,其即使提價也需謹慎。與國外不同,星巴克在中國的價格基數比較高,頻繁提價也會影響忠實用戶的選擇。”
針對星巴克在中國的經營狀況,勺子課堂創始人宋宣向記者表示,星巴克目前在中國面臨兩大隱憂:其一,對年輕用戶的吸引力不如新銳品牌。星巴克的用戶普遍集中在25歲~39歲區間,這一區間段人群有著更強的購買力、消費力和忠誠度。但在25歲以下人群占比中,星巴克則遠遜于瑞幸等國內咖啡品牌。數據顯示,瑞幸的用戶主要集中在29歲以下人群,年輕人接受度更高。加之瑞幸的營銷能力更強,如北京冬奧會期間對谷愛凌的‘押注’成功,讓瑞幸吸引了更多年輕的目光。”
其二,對下沉市場的爭奪仍存未知。一二線城市一直是星巴克在中國開店的主陣地,僅上海一地就擁有星巴克門店900余家,遠高于第二名韓國首爾的500余家和第三名北京的400余家。但是,隨著一線城市競爭對手增多,市場人口基數趨于飽和,一線城市人口出現逆城市化流動,下沉增長是必然選擇。星巴克對此的計劃頗為龐大,其表示要在2022年末進駐230個城市,總門店數突破6000家。但隨著星巴克客單價不斷上漲,以及人群定位匹配問題,這一計劃能否在新冠肺炎疫情沒有消失的情況下推進,依然值得觀察。
星巴克的時代浮沉
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中國,時代是造就星巴克成功的關鍵因素。
二戰時期,咖啡在美國僅作為一種工業產品存在,便宜、易獲取、還能為士兵帶去充沛的精力,此時咖啡豆質量、制作咖啡的方式均不重要。一直到五六十年代,美國經濟發展轉型,大量白領、中產階級的出現,催生出了更“體面”的咖啡需求,對以往主流的速溶咖啡文化發起了挑戰。
1971年,英文老師塞伍·西吉爾、歷史老師杰瑞·鮑德溫和作家戈登·鮑克一拍即合,在西雅圖的旅游景點派克廣場(Pikes Place)開設了一家名為“星巴克”銷售咖啡豆、茶和香料的商店。
獨具一格的品牌名、象征航海冒險精神的海妖形象的LOGO設計讓星巴克在市場上顯得格外與眾不同。星巴克獨特的調性,吸引了公司員工舒爾茨。1987年,鮑德溫和鮑克決定賣掉星巴克,舒爾茨迅速抓住機會,重金買下了它。
星巴克正式進入中國市場是在1999年,在北京國貿開出了第一家門店。緊接著,2000年5月,上海和香港的第一家店陸續開業。據舒爾茨回憶:“上海店開業當天,臨近閉店時間,店內依然擠滿了慕名而來的消費者,當我開車過來時,注意到‘星巴克’的標志照亮了黑暗,這讓我非常感動。”
20年前,馬云用50萬元創辦阿里巴巴,李彥宏從硅谷回國創辦百度,李國慶夫婦攜手創辦了當當網……一系列新經濟平臺企業在中國陸續崛起,隨之而來的是大批白領、精英人士的涌現,他們對咖啡的需求開始增加。但是,與美國在二戰時期類似,作為一個崇尚茶文化的國家,除了雀巢速溶咖啡,當時國內并無其他能滿足新文化群體需求的咖啡品牌,星巴克的出現無疑填補了這個龐大的細分市場。
宋宣認為:“星巴克80年代末在美國的成功與在中國的成功非常類似,它們都完成了一個細分領域的消費升級,并創造了獨特的經營模式。一方面以特許經營為杠桿迅速撬開自己不熟悉的市場,另一方面,抓住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快速崛起和改革政策紅利,迅速抓住了人口密集度最高、增長速度最快的消費市場。”
記者通過梳理星巴克近20年的年報發現,在通用競爭策略中,星巴克始終奉行的是差異化競爭策略。從定位上,與鮑德溫等人不同,舒爾茨并不制作純萃的精品咖啡,他改變了星巴克原來只賣咖啡豆的做法,轉為主要銷售外賣、堂食,調制好的咖啡和飲料,其次銷售咖啡豆,以此維持銷售咖啡文化專家的品牌形象。
從產品類型上,星巴克走的是以“提供高質量咖啡”為核心、多業務產品組合的發展道路。提供高質量咖啡主要表現為,在全世界范圍內選購優質的阿拉比卡豆,維持咖啡專家的品牌形象。除此之外,自1999年開始,星巴克開始陸續推出食品、飲料、茶等多種類產品,甚至收購Hear Music來涉及CD銷售業務。
從擴張策略上,星巴克選擇了在美國瘋狂開店和國際化擴張道路。1992年開始,星巴克陸續進入圣地亞哥、舊金山、費城等城市,開啟全美布局;國際市場上,星巴克陸續在太平洋地區、歐洲大陸、亞太地區、非洲地區開出新店,推動了星巴克業績增長。
另外,在門店布局上,星巴克的零售店通常位于高流量、辨識度高的位置,包括市中心和郊區的零售中心、辦公樓和大學校園等。除此之外,星巴克還在低線城市開設了零售店,為大城市以外的客戶提供服務,進一步擴大品牌知名度。
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書的小南(化名)向記者表示:“在美國,星巴克幾乎隨處可見,圖書館、商圈、超市、高速口等地方都能找到,一般5公里范圍內能找到很多家。”
從宣傳手段上,舒爾茨運用了大量文化營銷的手段,比如不同杯型的設置,讓少部分員工(黑圍裙)與顧客交流咖啡心得,和顧客分享咖啡豆的品種和烘焙方法。另外,他在星巴克的門店裝修視覺中融入大量的咖啡故事,比如原產地的地圖,咖啡農的工作照片,還有栽培和烘焙細節等,滿足了新一代消費者更精致的咖啡體驗。此外,舒爾茨還獨創“第三空間”概念,力求為顧客打造出界于工作場所和家之外的咖啡館。
針對星巴克采取的一系列策略,品牌營銷專家路勝貞表示:“從企業價值觀來講,星巴克一直倡導的是激發及孕育人文精神,欣然接納和歡迎每一位消費者,開誠相見、互尊互敬。星巴克在中國的這些年,一直奉行融入當地文化,與當地消費者和諧共處的經營原則,正是星巴克底層文化基因,幫助企業迅速樹立起了差異化的形象。”
然而,擴張過快的星巴克卻遭到了反噬。2008年,在經歷了連續16年業績持續增長后,星巴克第一次經歷了增長放緩的困境。究其原因,除了受到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外,企業戰略定位專家徐雄俊認為:“首先,對于核心業務,星巴克一直沒有根本性的創新,只是對單一品種的咖啡豆進行改良,轉而去提供與咖啡無關的一系列產品,容易影響星巴克在消費者心智印象;其次,過快的門店擴張速度一方面增加了成本壓力,另一方面無法有效保證產品質量。”
為了走出困境,2008年,星巴克重新請回了已經退休的舒爾茨。舒爾茨在股東大會上表示:“我們將重新圍繞咖啡為核心,關注合作伙伴及提高星巴克的體驗。”為此,星巴克放緩了在美國的擴張速度,關閉約600家表現不佳的門店和澳大利亞的61家門店,并裁減了1.2萬名員工,極大縮減了成本。
除此之外,星巴克開始重視“忠誠客戶”獎勵計劃。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星巴克擁有5400萬Facebook粉絲、300萬推特粉絲、1460萬忠誠計劃成員和700萬手機用戶,他們每周共計支付200萬次購買星巴克。意識到這些忠誠用戶的價值,星巴克通過推出消費卡、與Facebook合作等手段,“圈住”了一大批忠實用戶。
但是,從同店增長軌跡來看,提升客單價成了星巴克增長的核心動力。據長江證券統計,從2000年以來,星巴克的美國(美洲)同店銷售增長可分為四個階段:2000至2006財年同店銷售增速較快,表明星巴克在全美的滲透率仍在快速提升;2007至2009財年,受經濟危機影響同店銷售增速下滑甚至出現衰退;2010至2016財年同店增速回升,但明顯看到消費者交易次數的增長略顯乏力;2017至2018財年,同店交易次數開始出現下滑,影響整體同店銷售增長,表明美洲市場的滲透率已經接近瓶頸,只有靠客單價的提升帶動增長。
意識到星巴克在美增長乏力后,2017年上任的約翰遜再次重申了中國市場對于星巴克的重要性,在中國以每15個小時開出一家新店的速度快速增長。
如果從1971年在美國創建算起,星巴克已經51歲了,而對于中國市場而言,它還僅是一個22歲的“青年”。星巴克在發展過程中曾經遇到過的問題,如今以更復雜的面貌再次出現在中國市場。伴隨星巴克發展的“傳奇人物”,能否幫助星巴克再上一層樓,值得大家共同期待。
除《商學院》雜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商學院》雜志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歡迎關注平臺微信公眾號

點贊 30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