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庭夫婦“微商帝國”崩塌始末
原創 作者:劉青青 石丹 /
發布時間:2022-03-04/
瀏覽次數:0次

傳銷嫌疑未清,張庭夫婦又成立新公司,2022年2月15日,企查查顯示,上海一生二科技有限公司注冊成立,注冊資本3000萬元,董事長為林吉榮(林瑞陽),大股東為上海庭然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庭然”),持股比例為55.7%,張淑琴(張庭)則為庭然的法定代表人。
此前,因涉嫌傳銷,張庭夫婦的“微商帝國”開始崩塌。
隨著2021年底涉嫌傳銷被立案調查的消息傳出,張庭夫婦微博、張庭抖音以及涉事品牌“TST庭秘密”(以下簡稱TST)微博均被禁言。微商變傳銷,曾經在《穿越時空的愛戀》里的“小玩子”,當初的“酒窩女神”,在年過半百時卻身陷風暴。
張庭曾經在節目中評價自己經營的產品:“我是在做善事,我是把我心底的秘密告訴大家。”現在看來,用“秘密”創下的財富神話,組建的龐大“家庭”可能終究只是一場謊言。
有人糊里糊涂地加入TST的“大家庭”卻難以抽身。
網友阿明(化名)在剛加入TST時,公司培訓承諾只要他能發展100人,連續3個月他和他的直系代理每月業績達到10萬元,就可以成立自己的公司,成為公司創始人,這樣他的“子子孫孫(下線)”購買產品,他就能拿到2.5%~5%的提成。TST甚至還承諾這個“創始人”的職位和頭銜能夠世襲。
隨著時間的推移,阿明看到團隊的小伙伴抱怨越來越多,大家為了所謂的“創始人”“董事長”頭銜,囤了一堆貨賣不出去,并且自己也基本不用,有些還只能掛在二手電商上去賣。
幾年后,被明星光環吸引加入TST的阿明發現,這個由明星打造的“微商帝國”其實是靠發展下線拉人頭和團隊計酬的方式進行經營活動,經營模式疑似傳銷,因此選擇了舉報。
這是李旭反傳防騙團隊曝光的一則案例(李旭反傳銷團隊是一個民間反傳機構,其創始人李旭于2006年開始反傳,曾入選“CCTV2017年度法治人物候選人”,現為中國反傳銷協會會長)。
張庭夫婦一手創建的“微商帝國”崩塌,微商“變形”為傳銷,不僅令微商江湖掀起波瀾,也讓微商形象陷入尷尬。
但是,常常在朋友圈霸屏的微商廣告仍在,而微商們似乎也有了新的方向——直播等新的社交渠道都成為微商的經營落點。進軍抖音的張庭在2021年已經有了近百場直播活動。一個龐大的“微商帝國”瓦解,但微商未亡。
《商學院》記者就立案調查進展、330億元總銷售額、運營模式、通過VIE架構控制涉事公司、邀請明星“站臺”、進軍直播等問題向TST經營主體上海達爾威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稱“達爾威”)發送采訪函,截至發稿并未獲得回復。
從一個“秘密”開始
TST確實收入驚人。在2018年底,公司甚至開啟了一場“豪華郵輪之旅”。
張庭夫婦的“微商帝國”是建立在二人的明星身份基礎上,在公司運營的過程中,“大哥”林瑞陽和“庭姐”張庭一直是TST品牌的靈魂人物。
林瑞陽早年曾在瓊瑤劇《一簾幽夢》等多部黃金檔電視連續劇中飾演男主角,屬于成名較早的臺灣演員,如今年過6旬。張庭比林瑞陽小10歲,曾主演《穿越時空的愛戀》《武媚娘傳奇》等熱播劇。
二人的戀情頗為曲折。1998年,已是有婦之夫的林瑞陽與張庭傳出緋聞,備受爭議的張庭在記者會上痛哭流涕,發誓不嫁林瑞陽,甚至哭到昏厥最后被工作人員扶走。隨后二人的事業“轉戰”內地,直到2005年林瑞陽終于與張庭成婚。
張庭夫婦慢慢將事業從演藝圈轉向商圈。2013年,林瑞陽、張庭夫婦創立達爾威,推出化妝品品牌TST,全稱為 TIN’SECRET,意為“張庭的秘密”。
據說,這是林瑞陽從國外為妻子帶回的一個駐顏秘方,后來他們用這個秘方打下了一個“微商帝國”。
官網顯示,達爾威旗下擁有主打化妝品、護膚品的TST品牌,以及主打家庭生活消費品的TMM(庭妹妹生活館)品牌,并主要通過線上商城“庭秘密”APP和線下實體店的O2O方式進行產品銷售。
2016年3月,達爾威旗下線上商城“庭秘密” APP上線。2017年6月,“庭秘密”APP注冊會員人數突破100萬,一年后(2018年6月),其注冊會員人數突破500萬。
2017年、2018年,達爾威連續兩年被評為“上海市青浦區百強優秀企業”。在2019年初,達爾威入圍2018上海市青浦區百強優秀企業名單時,還對外公布其2018年度納稅高達21億元,一時引爆網絡。
彼時,“納稅21億元”的消息迅速登上熱搜,盡管有消息稱該納稅額是“2017年及2018年納稅額的總和”,但達爾威的“撈金”能力依舊深入人心。
大量TST合伙人、代理商、加盟商等活躍在網絡上,號召著人格與經濟的獨立,暢想美麗與財富的未來。網絡流傳的視頻顯示,TST西南大區在2018年的總業績達到30.36億元,從成立之初的2013年到2018年底,累計總業績達到82.77億元。
另據網友爆料,TST總銷售額是330億元,其代理人數量已經超過了800萬。在2017年時,公司1~9月營收便達到36億元,凈利潤高達11.43億元。不過,上述爆料并未得到TST方面的證實。
能夠確定是,TST確實收入驚人。在2018年底,公司甚至開啟了一場“豪華郵輪之旅”,“大哥”林瑞陽和“庭姐”張庭與4000多位“家人”(代理人)共同度過五天四夜,并展望“更加瘋狂的一年”。
“微商帝國”涉嫌傳銷
涉嫌傳銷事件爆發后,張庭、林瑞陽以及TST官方社交賬號被禁言。
TST的宣傳字里行間總是透露著正能量,常常倡導女性創業。大量微商“通過一部手機賺錢”的神話在微商江湖中流傳。
TST官網提到,其搭建分享經濟平臺,為自由職業人士、寶媽、傷殘人士等拓展就業機會,7年多幫助1246萬人實現就業,包括近30000名“無聲天使”。輔導逾3300人成立創業公司,覆蓋消費人群1億。
但正是這樣看似溫情有愛,為寶媽們提供機會的商業模式卷入了涉嫌傳銷的巨大風波。
2021年底,李旭反傳防騙團隊發文指出,其多次收到關于TST平臺涉嫌傳銷的舉報信。諸多網友反饋,這個由明星張庭、林瑞陽夫婦打造的“微商帝國”就是利用自己在影視圈的影響力,打著明星企業老板的旗號,表面上是以“零門檻、零風險創業”的名義,實則是靠發展下線拉人頭和團隊計酬的方式進行經營活動。
TST某地方加盟商對《商學院》記者表示,“(加盟后)TST明星張庭和丈夫林瑞陽就是你的老板。”并承諾加盟代理無需囤貨、無需加盟費、零資金啟動、全部包郵。
李旭反傳防騙團隊表示,諸多加入“TST”的代理們還宣稱經營TST產品可以獲得高額的收入,92年普通上班族月收入29萬元,80后寶媽月收入30多萬元,這樣各式各樣的宣傳在TST滿目皆是。在TST平臺,很多代理人為了賺錢不斷拉人成立新公司,再瘋狂發展下線,砸錢囤貨,其營銷模式疑似涉嫌傳銷。
李旭反傳防騙團隊貼出了石家莊市裕華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查證函的回復,回復內容顯示:2021年6月5日,該局對上海市達爾威貿易有限公司涉嫌傳銷立案調查,并逐級向上級報備。因其利用金融機構轉移或隱匿涉傳銷資金,該局已依法申請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目前案件在進一步調查中。
據石家莊市裕華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人員透露,此次被凍結的資金高達6億元(分兩次凍結,主體公司3億元和某代理、團隊長凍結3億元)。
對此,TST官方微博回應稱:“達爾威貿易是一家合法經營的公司,自成立以來始終遵從政府指導,堅持合法經營,依法納稅。非常感謝石家莊市裕華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指導我司排查風險,目前公司運營一切正常,我司將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工作。”
涉嫌傳銷事件爆發后,張庭的抖音賬號被禁止發布作品,數據顯示,張庭抖音賬號粉絲超3358萬。此外,張庭、林瑞陽以及TST官方微博也被禁言,微博提示均顯示:因違反相關法律法規,該用戶目前處于禁言狀態。
截至2022年1月21日,“張庭林瑞陽公司涉嫌傳銷被查處”的話題閱讀次數達到10.5億次。
張庭夫婦不直接控股
VIE架構為張庭夫婦帶來了一定的“風險防護”,但并不意味著張庭夫婦能夠逃脫涉嫌傳銷被立案的相關風險。
一邊是令人震驚的“微商帝國崩塌”消息,另一邊卻是達爾威的靈魂人物張庭夫婦并不直接控股涉嫌傳銷公司。
企查查數據顯示,張庭夫婦并不在12位股東之列,反而是張庭的好友陶虹直接持有達爾威1.9301%的股份。
而在受益所有人當中,也是陶虹的最終受益股份最高,達到6.635%;達爾威法定代表人、總經理、董事林瑞陽(又名林吉榮)最終受益股份僅有0.4078%;達爾威的董事長、人事財務控制人張庭(又名張淑琴)被認為是疑似實際控制人,但其最終收益股份卻無法穿透。
浙江曉德律師事務所創始人陳文明指出,公開數據顯示,達爾威有直接股東12個,前四大股東合計持股87%。根據報道,該四大股東背后的3家股東公司——領揚科技有限公司(臺港澳法人獨資)、展鵬(香港)有限公司,LIN RAY YANG ENTERPRISE LTD(英屬維爾京群島),都是張庭夫婦在境外成立的。
“他們首先在境外成立這三家公司,再利用這三家公司在大陸成立三家外商獨資企業,最終利用這三家企業與上海達爾威貿易有限公司簽署VIE協議,將上海達爾威貿易有限公司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陳文明表示。
陳文明指出,VIE架構為張庭夫婦帶來了一定的“風險防護”,但并不意味著張庭夫婦能夠逃脫涉嫌傳銷被立案事宜的相關風險。相關商事制度是為了保護合法投資人,避免正常的商業風險,而不是為不法分子保駕護航。張庭夫婦作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盡管躲在層層“面紗”后,如果其參與了違法犯罪活動,依然要承擔法律責任。
值得一提的是,張庭夫婦的TST品牌有著難以忽視的明星效應,并且得到了大量明星朋友的“站臺”。
據了解,2014年起,TST品牌創始人張庭擔任代言人;2018年1月,蔣依依代言TST旗下明星產品“五菌合一”活酵母面膜乳;2018年6月,林志玲代言TST旗下主打人氣新品“膠原蛋白果味飲料”;2019年5月,羅志祥代言TST旗下明星產品蘋果肌面膜……
這些年來,為張庭夫婦產品“站臺”的還包括徐崢、陶虹、明道、汪東城、曹格、范冰冰、張馨予、劉濤、黃磊、李小璐等明星。
對此,陳文明指出,陶虹或者其他明星如果僅僅只是參股,沒有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或者其他涉嫌傳銷的組織、領導活動,一般不會被追究刑事責任。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只追究組織者、領導者的刑事責任。
“至于明星為TST站臺的行為,需要明確‘站臺’行為的性質,如果屬于廣告行為,明星藝人沒有實際使用宣傳產品,可能構成虛假宣傳,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果不屬于廣告行為,一般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陳文明補充道。
“變形”的微商
微商與傳銷的相似之處就在于“人員鏈”,但是,微商與傳銷有本質的區別。
對于張庭夫婦的“微商帝國”涉嫌傳銷一事,《人民日報》發文稱:日前,張庭林瑞陽公司涉嫌傳銷被查處。由此引發大眾對網絡傳銷現象的熱議,也在提醒人們須警惕以電商、微商等名義開展的新型傳銷行為。“法治社會,容不下違法鉆營的‘秘密’;法律之傘,只保護守法本分的經營。”《人民日報》評論。
營收驚人、聲勢浩大的TST涉嫌傳銷,一時間微商“變形”一事引發討論。那么,總是四處召喚代理商的微商是否會容易變成違法的傳銷行為?又應該如何分辨其中的差別?
陳文明指出,根據《禁止傳銷條例》的規定,傳銷具有兩個基本要件:一是“人員鏈”,即發展人員,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形成網絡;二是“金錢鏈”,即以發展人員數量或者銷售業績為計酬依據,或者要求被發展人員以交納或變相交納一定費用為條件取得加入資格。
“微商與傳銷的相似之處就在于‘人員鏈’的相似,但是,微商與傳銷有本質的區別。”陳文明表示,首先,微商雖然也要求代理商交納一定的代理費,但是代理費一般遠低于傳銷活動的代理費,甚至沒有這樣的門檻。
其次,傳銷活動中的商品或服務往往毫無價值但價格高昂,微商銷售的商品或服務則是合法合規、物有所值的商品或服務。
再次,傳銷的產品一般不會在市面上流通,傳銷人員的目的在于騙取“下級們”的財產,并不以銷售產品盈利為目的。
最后,傳銷人員的收益一般由其加入的先后順序、發展人員數量、發展人員的“銷售業績”決定,微商不存在這樣的經營和計酬模式。
所以,陳文明指出,合法的微商不會“變形”成傳銷。微商以其靈活的經營方式,對促進大眾消費、解決就業、繁榮電子商務有積極作用。同時,也要警惕不法分子借“微商”之名,施傳銷之實,行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合規制度的建立,行穩方能致遠。
鄉村振興建設委副秘書長袁帥指出,傳銷和微商存在有無加入門檻、有無依托優質產品、產品有無流通市場、有無退貨保障制度等多方面的區別。
“成為微商只要購買產品、囤貨就可加入,無需專業資質認證,而且很多微商銷售的產品都是中小企業生產的,部分產品存在無正規保障、無完善的退換貨機制等亂象,消費者維權難。但傳銷則是非法謀取利益,擾亂經濟秩序,影響社會穩定的違法行為。”袁帥表示。
微商未亡
“微商式微”“微商將死”等觀點是片面的。微商作為社交電商的重要環節,不會在時代發展的大潮中沉沒。
據了解,微商脫胎于微信朋友圈個人代購,發源于微信,發展于微信,所以稱為微商,也被解釋為“從事微小型商業活動的商人”。
2012年,隨著微信陸續推出朋友圈、微信支付、公眾號等功能,微商也隨之進入基礎建設期。但是接下來微商進入野蠻生長,尤其是在2015年,央視曝光“毒面膜”事件,微商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引眾議,微商的發展也在一段時間的“井噴”后進入明顯的下滑期。
艾瑞咨詢指出,微商的商業邏輯是基于朋友之間的熟人關系建立起來,將朋友間的消費信任轉化為商業價值。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失控出現了很多問題:制假售假、虛假宣傳、惡意刷屏等,一時間“殺熟”“騙局”“傳銷”等成為微商的代名詞。
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指出,由于微商宣傳的產品不需要進入常規的零售終端渠道,在宣傳上不需要受到太多的法務方面限制,因而有可能出現一些虛假或夸大宣傳,當然也有人因此受到誘惑而購買,但如果產品要進入KA大賣場(KA賣場即營業面積、客流量和發展潛力等方面都處于優勢的大終端)銷售,包裝審核上會較為嚴格,且需要提供檢驗報告等,市場上還會有職業打假人進行監督。
“微商企業通過多層級的分銷,能快速回籠資金,將貨物迅速分銷到各代理商,至于是否銷售給消費者,都靠代理商的個人能力。這就是微商能快速獲得很大的銷量及利潤,速成‘品牌’,但又不容易長久的原因。”伍岱麒表示。
正是因此,總是暴力刷屏又不容易長久的微商群體口碑難以言好。隨著朋友圈等私域流量見頂、互聯網行業靠近流量天花板的情況下,以TST為代表的微商似乎陷入明顯的衰落,不少從業者甚至喊出“微商將死”。
陳文明認為,“微商式微”“微商將死”等觀點是片面的。以TST為代表的微商陷入肉眼可見的衰退,源于微商行業的不規范、微商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問題嚴重以及引發的口碑危機。但是,隨著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的出臺,通訊工具的發展以及時代的進步,未來社交電商平臺化,從粗放型經營轉向精細化經營成為趨勢。
“微商作為社交電商的重要環節,不會在時代發展的大潮中沉沒。”陳文明總結道。
艾瑞咨詢發布的《2021年中國微商市場研究白皮書》顯示,一方面,中國微商市場交易規模持續攀升,預計2023年微商市場交易規模突破13萬億元。
另一方面,微商市場的發展也帶動了更多的靈活就業和分時就業的機會,2019年中國微商市場從業人數達0.6億人,預計2022年從業人數將增加至2.6億人。
時至今日,微商群體依舊活躍并四處開花,已經滲入即時通訊、短視頻、直播、社區交友、購物分享等各類社交生態平臺。直播或為微商帶來“第二春”。
據了解,2020年6月10日,張庭首次在抖音進行直播帶貨,當晚直播大約5小時,銷售額達到2.56億元,刷新了此前包括羅永浩、陳赫等在內的所有明星、名人直播帶貨記錄。
抖音數據顯示,在2021年間,張庭共開啟了86場直播,且直播次數明顯呈上升趨勢。
即便在2021年12月24日,李旭反傳防騙團隊披露TST被石家莊市裕華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立案調查的文件后,張庭還陸續更新了3場直播,分別為當月25日的“康巴赫專場新年大促”和28日的2場“年終好物局好品折扣季”。
艾瑞咨詢指出,隨著互聯網社交生態的不斷完善,消費者在日常消費中的接觸點也愈加豐富,除了傳統線下門店、綜合電商平臺等,各類社交渠道的微商模式也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青睞的觸點。
微商加入直播正成為趨勢。
陳文明認為,直播電商與傳統電商的不同在于,能夠讓消費者最直觀地感受到商品的基本特征,能夠沉浸式地感受到商品的真實狀態。
“同時,聘請流量明星、用戶通過彈幕與主播實時交流和互動的形式,也是直播‘爆發’的核心要素。如果直播電商的銷售形式和社交電商的銷售渠道能夠有機結合,必然會使社交電商‘微商’煥發‘第二春’。但是,無論何種電商,基礎都是產品,無論如何都不可偏廢。”陳文明表示。
除《商學院》雜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商學院》雜志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歡迎關注平臺微信公眾號

點贊 30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