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數字世界:一方向虛,一方向實
原創 作者:閆佳佳 石丹 /
發布時間:2022-03-31/
瀏覽次數:0次

“元宇宙概念的興起,疊加新冠肺炎疫情下國人對數字生活需求的快速增加,以及智能手機和消費級VR硬件的應用,使虛擬數字人發展進入快車道。”在接受《商學院》記者采訪時,中國傳媒大學大數據與社會計算中心高級研究員張麗錦如是說。
落地場景不斷擴展
虛擬偶像、虛擬主播、數字員工是當前虛擬數字人產業中應用最多、商業化價值最高的三個類型。
張麗錦認為,“技術加持下的虛擬偶像IP是最直白的消費符號,可以在垂直圈層深耕。粉絲文化具有超強滲透力,強大的IP支撐起的社群可以輕松傳遞品牌理念、價值、產品等企業需求目標。作為虛擬IP,從商業活動(代言、商演等)、直播帶貨、周邊產品再到品牌聯合,無一不是巨大利潤市場,且不受時間、空間影響。”
“但是,虛擬偶像不會‘塌房’是個認識誤區。目前已經有虛擬數字人因為其背后操作的‘中之人’出現變動,使得其語言風格、表達方式等發生變化,導致粉絲一次次‘洗牌’。由于技術的局限,當下虛擬偶像無法只靠智能驅動,還需要依靠背后的團隊操作、運營,所以虛擬偶像一樣可能出現問題。”張麗錦補充道。
相較于虛擬偶像,虛擬數字員工、虛擬主播是目前數量更多的應用。主要原因是該領域商業化落地較好,直播、運營等服務商比較全,據了解,B站等平臺方在紛紛加碼應用技術提供。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的虛擬主播IP都是由權威媒體創造,其中AI技術的應用也很深入,比如手語虛擬主播,能夠靠技術直接驅動。
從用途上看,不同類型的企業在數字員工的應用上存在較大差異。目前主要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服務型。為客戶提供相對標準化、智能化的客戶服務,以替代重復性的人工作業,如數字客服;二是專家型。數字醫生、數字教師等角色在專業領域發揮作用;三是偶像型。例如百信銀行的AI虛擬品牌官艾雅,主要用于企業品牌打造、品牌營銷。
張麗錦表示:“基于企業需求,數字員工會發展得比較快,而身份型的虛擬數字人會推升行業的發展速度。”身份型虛擬數字人是個人在未來虛擬世界的“第二分身”,也可以稱為“數字身份證”,比如線上會議、線上交易等都可以通過數字分身來參與。但真正的“數字身份證”需要多部門聯合制定相關標準及使用規范,使虛擬身份的應用真正普及。
張麗錦認為,虛擬數字人產業鏈正處于“建鏈”狀態,上游技術方、中游平臺方、下游應用方正在逐漸擴容,產業鏈也在不斷延伸。
在應用場景上,除了娛樂、電商、媒體,還有政府、金融、文旅、地產、快消等。未來虛擬數字人在文旅和物業管理等行業能夠更好落地。比如,虛擬導游可以為游客進行實時性講解與互動,還可以跟隨虛擬導游進入虛擬世界,游客將在還原后的歷史場景真正體驗到“身臨其境”。
隨著虛擬數字人的應用場景不斷延展,也為企業的發展帶來機遇。張麗錦表示,“虛擬數字人是企業數字化的抓手,無論是應用于虛擬客戶、虛擬品牌官又或者營銷工具,都將成為企業重要的數字資產,促進企業降成本、提效能。同時,虛擬數字人為傳統公司的創新提供了方向,也為創新型企業帶來機會。”
思想賦能是終極目標
國內外科技巨頭Meta、英偉達(NVIDIA)、百度、騰訊等已經紛紛加碼押注虛擬數字人賽道。隨著行業巨頭下場,虛擬數字人行業也具備了“奔跑”的潛力。虛擬數字人也被視為元宇宙最核心的交互載體和入口,但由于元宇宙產業還處于初期發展階段,具有新興產業的不成熟、不穩定等特征,存在多重潛在風險。
張麗錦稱,“虛擬數字人的發展還會受到技術、場景以及商業化的制約。”她在2022年4月8日上市的《虛擬數字人3.0:人“人”共生的元宇宙大時代》一書中提到,“技術保障虛擬數字人的進化。當前,技術的‘聚合’較之‘融合’,更快速而激烈地推動著虛擬數字人的發展,計算機圖形學(CG)、語音合成技術(TTS)、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類腦科學、生物科技、計算科學等聚合科技(Converging Technologies)都應用在了虛擬數字人中。隨著虛擬數字人的應用場景無限延展,尤其是隨著VR/XR等設備的普及和算力的提升,虛擬數字人的‘繁衍’速度預計2025年將超過地球人類的繁衍速度。”
處于發展初期的虛擬數字人產業也面臨重重難題。
虛擬偶像商業化挑戰有以下幾點,一是“快餐化”嚴重、內卷強。一個偶像IP的人設想要做大做強,對于內容的深耕是必不可少的,“快餐偶像”嚴重會讓產業內耗嚴重,加劇人群對虛擬偶像的厭惡。二是持續運營成本大。強大的IP需要多平臺精準運營。并且對于虛擬數字人的表情動作等要求較高。所以在內容運營以及人物建模方面等需要投入成本較大。三是商業閉環形成仍需時間,目前虛擬偶像IP版權方、衍生運營方,渠道商數量多而雜,各方鏈接不暢,導致產業效率低。
數字員工需要解決的有服務、營銷、陪伴等問題。就教育場景而言,虛擬老師的應用可以促進教育公平,虛擬老師可以吸收名師教案,讓不同地區的學生都可以享受同等的教育水平。但受技術條件等限制,虛擬老師也存在先天不足,比如無法考慮學生情緒然后進行及時有效地互動,也很難根據學生的水平和特點進行因材施教,這也是虛擬數字人發展過程中長期存在的問題。
虛擬偶像則要解決商業化問題,盈利能力、可持續運營是其面臨的難題。當前,虛擬偶像同質化、運營成本居高不下等都是行業困境,不少虛擬偶像未被“捧紅”就被束之高閣,成為了虛擬偶像“僵尸”。
此外,虛擬數字人被定義為擁有人的外形、人的行為、人的思想,如何讓其擁有思想是最難的,這也是人工智能要解決的最終問題。
虛擬數字人也將在元宇宙中發展出終極形態。有觀點認為,“未來虛擬數字人將伴隨我們左右。我們擁有虛擬數字人分身,并幫助我們做各種事情,我們只需要躺著賺錢就可以了。”張麗錦則認為,“未來數字世界,一方面是向虛,一方面是向實,虛擬數字人無法‘一人行天下’。”例如,需要異地開會等活動可以通過“第二分身”來進行,但是真正的生活還要立足現實。“未來每個人或許都會有一個虛擬分身和一個機器人,一個幫助自己參與虛擬世界,一個成為現實世界的助手??傊?,未來將是個多彩的數字生活與世界。”
除《商學院》雜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商學院》雜志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歡迎關注平臺微信公眾號

點贊 30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