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主持能贏得你的喝彩嗎?
原創 作者:李婷 石丹 /
發布時間:2022-03-31/
瀏覽次數:0次

虛擬數字人作為元宇宙熱潮“先鋒”正在“破圈”而來。
從洛天依到哈醬,從央美畢業生夏語冰到美妝達人柳夜熙,從阿里的AYAYI到湖南衛視的虛擬主持人小漾......虛擬數字人在國內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有人說2021年是元宇宙元年,而2022年將迎來虛擬數字人的熱潮?,F在,虛擬數字人的機會似乎正在到來。
以娛樂市場為例,湖南衛視的主持人團隊迭代一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在2022年開播的綜藝《你好,星期六》中,湖南衛視推出了首位虛擬主持人小漾。據官方信息介紹,小漾是湖南衛視“青春中國”創新升級的重要嘗試。小漾被設定為20歲,誕生歷時3月有余,集結了30多位數字藝術家和工程師的靈感和智慧。
據了解,小漾名字取自英文“Young”,意為年輕與青春。在節目開播前幾個月,小漾就開通了自己的微博;首播當日,小漾被湖南衛視定位為實習主持人,并為其規劃了從實習到正式主持人的職業路線,以及在后續節目中逐漸呈現出“音癡”和“郭麒麟粉絲”的人設。湖南衛視曾公開表示,后續小漾將在湖南衛視的各類綜藝、晚會中出現。
顯然,湖南衛視正在傾力為小漾打造一個更為真實的人設。那么虛擬主持人的魅力是什么?對觀眾的吸引點在哪里?技術壁壘會局限虛擬數字人的發展嗎?隨著各大資本紛紛入局賽道,虛擬數字人又能為企業和平臺帶來怎樣的經濟效益?針對相關問題,《商學院》記者發送采訪函至湖南衛視旗下的芒果傳媒和芒果超媒的官方郵箱,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復。
虛擬主播魅力何在?
2022年1月1日,湖南衛視新綜藝《你好,星期六》開播,并定于每周六晚播出。湖南衛視主打的虛擬數字人小漾也在該節目中正式亮相,成為中國第一個綜藝節目虛擬主持人。
利亞德集團(以下簡稱利亞德)曾在其公眾號上表示,小漾是由5G高新視頻多場景應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實驗室及湖南芒果幻視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虛擬主持人。利亞德的虛擬動點技術全程參與《你好,星期六》的節目錄制,運用動作捕捉技術,將小漾最真實、生動的一面呈現給觀眾。
記者發現,小漾雖然只能在特定的環節被“cue”到,但小漾在節目中全程較為自然流暢,微笑和眨眼等面部表情也生動逼真,且能在特定環節與其他主持人互動,面對不同的答案會做出不同的反應,與真人相似度較高。
事實上,虛擬主持人并非新產物。世界上第一位虛擬主持人是2000年誕生于英國的阿娜諾娃(Ananova)。隨后,日本推出了寺井有紀(Yuki),美國推出了薇薇安(Vivian),韓國推出了露西雅(Lusia),以及我國推出“小龍”等虛擬主持人。
2018年,全球首個主播在新華社正式上崗,該AI合成主播的聲音和外形脫胎于新華社新聞主播邱浩;2019年人民日報社推出虛擬主播果果,2019年的央視網絡春晚上,主持人撒貝寧也迎來了與之同臺的“AI孿生”虛擬主持人小小撒;2020年,新華社推出全球首個3D虛擬主播新小微。如今,湖南衛視推出小漾,相關微博話題有超3億閱讀量和超2.7萬的討論量。
在元宇宙熱潮的當下,虛擬數字人無疑有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打開方式。那么,為什么湖南衛視要重磅推出和培育虛擬數字人進入主持團隊?互聯網產業分析師張書樂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有元宇宙概念驅動的原因,但更多還是因為虛擬偶像在廣播電視上有更多應用場景,能帶來增量用戶。”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也認為,虛擬數字人是元宇宙和AI熱潮下的新概念,相比真實的人、虛擬數字人犯錯率低、邊際成本低。但是對于電視媒體來說,引入虛擬數字人現階段更多是一種有益嘗試,并不會徹底取代真人,因為電視媒體既沒有人力成本上的壓力、也沒有專業能力上的壓力,推出虛擬數字人更多是為了制造話題吸引力。
沈萌表示,媒體的競爭力是內容,而不是內容的表現形式,沒有觀眾看電視單純是為了看主持人。虛擬數字人只是一個噱頭,而如果節目播出的是不具吸引力的內容,那么好奇消退后,收視率就會產生斷崖式下降。
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芒果超媒董事長張華立曾公開表示,湖南衛視正在探索搭建芒果的元宇宙平臺,全面開始參與未來傳播形態的競爭,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未來將在后續節目應用場景中對小漾進行人格化培養,不斷迭代進化,幫助她長成可親可愛的鄰家小妹。
西南證券也發布研報指出,小漾是首個熱門綜藝常駐的虛擬主持人,芒果TV 也在2021年9月底公布虛擬數字人YAOYAO,均體現出芒果超媒在虛擬數字人商業化進程中已具備先發優勢,有利于打開虛擬數字人及其他元宇宙相關布局的想象空間。
虛擬主播未來發展幾何?
虛擬主播具有明顯的人工智能優勢和不斷學習的優勢。正如投資人程宇所言,虛擬主播的核心競爭力其實在于對觀眾需求的不斷理解和反饋,以及對反饋的迭代和完善上。
程宇解釋:“正因為是虛擬主播,所以企業和平臺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去定制它。如根據從互聯網各反饋渠道收集到的目標受眾群體對主持人的需求信息,去讓虛擬數字人進行形象、聲音、人設、穿搭和個性的塑造,可以讓主持人更加精確、全面地響應節目所傳遞的受眾需要的東西,以此進行良性互動。同時也在設計中,根據觀眾的反饋進行完善和修正。”
北京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智能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王鵬也表示,新技術面臨新挑戰,需要不同的意見才能促使技術走向進步,虛擬數字人的技術做到的不是真人在幕后扮演,而是可以不斷進行自主學習。“如湖南衛視的小漾作為新技術支撐下的人物,既比較符合現在年輕人的興趣口味,又不會有‘塌房’風險,其各類專業素養、外形氣質等核心能力也都將隨著節目一道成長,假以時日用數據‘喂養’,會讓數據庫越來越豐富,進步空間很大。”
顯然,虛擬主持人打破了行業傳統主持人一統天下的格局,但其距離實現更大范圍和精度的普及,還有待觀望。其中,技術被認為或將成為虛擬主播能否在未來走得更遠的關鍵。
虛擬數字人指的是存在于非物理世界中,由計算機圖形學、圖形渲染、動作捕捉、深度學習、語音合成等計算機手段創造及使用,并具有多重人類特征(外貌特征、人類表演能力、人類交互能力等)的綜合產物。代表性的細分應用就包括虛擬偶像/主播。
不過,在張書樂看來,就目前虛擬主播行業而言,并沒有太多的技術壁壘。動作捕捉+聲源庫的技術都已經成熟,且3D成像能夠達成現實中演唱會的虛擬與現實結合,因此真正的技術壁壘應該是虛擬數字人需要做的深度學習。換言之,人工智能的深度應用,才是虛擬數字人真正需要跨越的技術壁壘。
沈萌表示,虛擬主播更多只是一種媒介或工具,基本上虛擬數字人都只能激發短期的、以好奇心驅動的興趣,這種興趣的短暫甚至不足以堅持到能轉化商業利益,虛擬數字人技術再精湛,如果只是執行一些過時或不受歡迎的任務,就不能形成競爭力。
程宇指出,未來虛擬主持人或會成為一種新潮流,但未必會成為主流。雖然可以通過定制來無限契合受眾心理,但是也無法完全代替真人主持。觀眾需要的是更多有創造性、激發自我需求的東西,而虛擬主持的內容是基于數據產出,并不會脫離其獲得的數據庫。
商業變現渠道仍待發展
虛擬主持人作為一種技術存在,不僅限于在傳媒領域的單一場景。畢竟在近兩年明星和主持人“塌房”事件頻出的當下,虛擬主播/偶像則因去除掉人類的不穩定性而顯露在臺前。如火熱的直播帶貨領域,虛擬主持人可以24小時工作,并允許任意進入的顧客和主持人對話了解商品。
這也讓虛擬數字人作為元宇宙的先發場景產業而備受關注。其中,不乏頭部互聯網大廠真金白銀大手筆投入虛擬數字人的賽道。據不完全統計,騰訊、字節跳動、阿里、網易、百度、科大訊飛、火山引擎、微軟、芒果超媒、大禹網絡、次世文化等悉數入局。
啟信寶數據顯示,僅2021年國內就新增虛擬數字人相關企業超6萬家;2022年開年還不到一個月,虛擬數字人領域近百起融資累計金額超過4億元。
一位內容創業者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也想做一個本人的虛擬數字人來代替我去發布視頻或者采訪等,我了解到的市場價不到百萬元,大概需要用半天捕捉我的各種形態,用半天熟悉我的口音、反應習慣等,即用一天的時間建模。之后團隊用大約20天的時間做出來虛擬數字人。如果是能實時交互、有特定形象的虛擬數字人則花費更為昂貴,制作周期以月計。”
在大筆投資下,虛擬數字人又能為企業和平臺帶來怎樣的商業價值?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劉興亮告訴記者,虛擬數字人的商業價值取決于其所在的領域及其身份設定。“打造一個虛擬偶像,和現實生活中打造偶像有異曲同工之妙。就像我們培養一個藝人,最后能成多大腕兒很難說,所以虛擬偶像、虛擬主播的價值目前很難衡量。不同類型的虛擬數字人核心競爭力也不一樣,比如虛擬主播、虛擬偶像的核心競爭力可能在于誰更好看、誰的舞姿更優美,需要通過技術讓其細節更逼真、更靈動;如果是一個虛擬客服,關鍵在于能否真正幫人解決問題,所以更看重其自然語言處理能力等人工智能核心技術。”
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有八成以上的網民都有追星行為,其中喜歡追虛擬偶像的有63.6%。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虛擬偶像或許沒有成人的思想,但根據粉絲需求策劃的偶像,能最大程度滿足粉絲的想象,有利于積累更龐大的粉絲群體。
王鵬認為,在虛擬數字人熱潮影響下,眾多企業品牌應運推出品牌虛擬數字人,紛紛布局虛擬數字人賽道,從傳統的IP形象卡通、二次元升級到虛擬數字人。通過虛實互聯進行內容和營銷上的創新,虛擬數字人為品牌提升帶來了新機遇,同時也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認可與喜愛。虛擬數字人已成為企業在全渠道進行品牌和產品營銷的切入場景,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投資人程宇也表示,“虛擬數字人和網紅的流量變現是一個過程,通過滿足目標用戶需求,不斷互動增加用戶黏性,流量越大則越容易變現。不過虛擬數字人還有一個特點,即虛擬數字人在人發展氣越高的時候,其支付成本就越低,因為主要成本在前期積累過了,會有一個效益漸增的過程,那么當其進入成熟期,則利潤空間會越來越大。其中底層技術的突破才是關鍵,但目前國內并沒有突破。”
顯然,虛擬數字人為企業帶來了更多的選擇,其商業前景也備受矚目。但就目前虛擬數字人的發展階段而言,張書樂認為,目前依舊談不上真正的經濟效益,主要是為未來更多的商業形態如元宇宙、人工智能、游戲、動漫等尋找結合點和呈現方式,其商業變現渠道也大體會出現在上述場景之中。此外,互聯網大廠,也有提前占位和試錯積累經驗的意味,畢竟是一個風口,試試沒錯。它們大多也只是淺嘗即止,并不是重點突破方向。
張書樂指出,未來虛擬數字人首先要解決誰來為其創作內容的問題,尤其在人工智能還不足以獨立進行內容創作的當下,能否如初音未來、洛天依一般,有龐大且自發的外部內容創作者,為其量身打造各種作品。在這個前提下,頂流的虛擬數字人才可能達到成本降低、影響力指數級擴大的效果,其他虛擬數字人則會由于缺少內容而最終淪為路人、被淘汰。
除《商學院》雜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商學院》雜志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歡迎關注平臺微信公眾號

點贊 30
收藏 20